他裸捐给国家2000亿,96岁去世时享受国葬规格,儿子却开出租谋生,这位被誉为“爱国者”的金融巨子,为何将子女的后路彻底堵死,却将毕生心血分文不取献给祖国?他的大爱将颠覆你对财富与父爱的所有想象。 1911年,广东普宁一个叫果陇的小村子,一户姓庄的人家迎来一个男婴。 他叫庄世平。 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以后会成为香港金融界的传奇人物,白手起家干出2000亿身家,却连一套房都没留给自己。 他12岁离家,奔波求学,在上海、北平辗转多年,最后考进中国大学经济系。 求学路上,他见得多了,尤其是租界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扎在他心里一辈子。 他不服气,也不认命,从那时起,他就认准了一个方向:这一口气,中国人必须争回来。 可问题来了,时代比他更不讲理。抗战爆发那年,他已经远在泰国任教。 打仗了,他没回头,反而在那边搞起了《中原日报》,组织华侨捐款、送物资,还亲自去滇缅公路招募司机,把一车车补给送到前线。 日军盯上他了,他就一路流亡马来、新加坡、老挝,边逃边干。 他是老师,也是编辑,是抗战的联络人,更是华侨心里的主心骨。 这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1949年,他带着在泰国攒下的1万美元回到香港,什么都没想,只想干一件事——办一家属于中国人的银行。 当时香港的金融圈子全是英资、洋行,华人想汇点钱回家,要么手续费高得离谱,要么根本没人理。 他就在这个夹缝里,拉了18个人,租了间小办公室,创立了南洋商业银行。 开业第一天,他亲手升起了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 就是那一刻,他说:“人,可以穷,但不能没骨气。” 银行刚起步,他就定下规矩:手续费低、服务快、专帮华侨小商贩。 他不做暴利生意,也不给大资本家开绿灯。有人劝他:“这么干不赚钱。” 他回一句:“不是所有事都拿钱衡量,中国人得有自己的地盘。” 到了1980年代,银行已经做大做强,他又盯上了教育。 他知道,最能改变命运的,不是钱,是知识。 他四处奔走,说服李嘉诚出资20亿港元,一拍板,搞汕头大学。 选址、规划、筹建,他全程亲力亲为,就连潮汕体育馆、普宁医院、华侨学校,背后也都有他的影子。 但你要以为他是在“做慈善”,那就错了。他其实一直在做的是,为国家培养下一代。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他是个事业型老爸,家里肯定也风光无限。其实没那么简单。 他有六个孩子,都活得和普通人没两样:长子庄荣叙开出租、次子当工人,剩下的也都是普通职工。 有一年,庄荣叙得了水肿病,生活拮据,有人劝他找父亲帮帮忙。 他去信了,庄世平回的内容很短:“全国人民都活得下去,你娇贵什么?” 他从不让孩子进自己银行,也没给他们留一分钱。 他说:“房子、车子、公司,都不是我该留下的,我只留一样,做人的底线。” 有人骂他冷血,也有人说他对孩子太苛刻。 但庄荣叙后来自己说:“我爸教会我一件事,靠双手挣钱最踏实。” 1986年,他75岁,做了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把价值2000亿港元的两家银行,全部无偿捐给国家。 没有新闻发布会,没有豪言壮语,他就写了封信,说:“钱是国家给的,本就该还。” 从那天起,他和银行再无瓜葛。 住的是银行宿舍,穿的是打补丁的衬衣,戴的是一块100块港币的手表,出行靠公交或者步行。身家千亿,生活却比普通人还朴素。 2007年6月2日,庄世平在香港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96岁。 他没留遗嘱,没分财产,只留下了一屋子旧纸和一本破笔记本。 他的葬礼,是国葬待遇,国旗盖棺,李嘉诚、董建华亲自扶灵,2000多人到场送别。 这是共和国给他的最高礼遇。他是第七位享受国葬的平民,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金融家。 很多人不理解他,觉得他太极端。但更多人,说他是“这个时代最后一个有信仰的人”。 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财富不是银行账上的数字,而是你留下什么样的路,让后人走得更直、更远。 他叫庄世平,一个把2000亿捐给国家、却从不提“奉献”二字的老人。 他用一辈子的清醒,教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父亲。 真实的父爱,不是给孩子铺好路,而是教他们怎么走。 他做到了。
山东枣庄这俩儿子真是把“面子工程”做到亡母身上了!花9万办丧事,100多桌酒
【223评论】【1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