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罪人,在抗战中创造了三个之最,少帅都甘拜下风,他就是东北军中将参谋长荣臻。 彼时身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他在事变当晚的命令,令沈阳迅速沦陷。这一决策及其后续影响,使他成为极富争议之人,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深受张学良信任的将领,其人生轨迹还“创造”了三个颇为负面的“之最”:他是事变中执行不抵抗政策最为坚决的直接指挥官;他是从东北军高层最终沦为大汉奸的典型代表;他也是少数在战后经历了从死刑判决到最终被宽待的特殊人物。 荣臻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反面角色。他1891年生于河北枣强一个普通农家,人生的开局是一部个人奋斗史。 1912年,他考入刚成立不久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这份学历在当时可是块很好的敲门砖。 毕业后他投身奉系军队,从排长、连长这样的基层职位干起,凭借稳扎稳打的作风,在派系复杂的奉军内部逐渐晋升。 到了1926年,他已升任东北陆军第1师第43旅旅长,直接归张学良管辖,并深受其赏识。张学良对他信任有加,据说是因为他“办事细致,不爱出风头”。 这种信任让荣臻的官途一路畅通,1927年他升任第4方面军第17军军长,获“仁威将军”称号,1928年东北易帜后继续得到重用,1931年时已官至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成为张学良在军中的左膀右臂。 1931年9月18日晚,当日军在柳条湖蓄意制造事端并进攻北大营时,留守沈阳的最高军事长官正是荣臻。 当接获前线的紧急请示时,荣臻果断且毫不犹豫地下达严令:“不准抵抗,不准妄动,将枪支置于库房,坦然赴死,众人成仁,以身为国捐躯。”这道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 结果是,大批东北军士兵在茫然与屈辱中,手无寸铁地被日军刺刀挑死或遭到机枪扫射,大量飞机、坦克、枪炮等重型武器装备一枪未发便落入敌手,沈阳乃至整个东北的命运由此急转直下。 事变后,荣臻随东北军撤入关内。但他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很快到来。1935年后,随着张学良下野出国,荣臻自觉失去靠山,政治野心和意志薄弱的一面开始暴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并未投身抗日战场,反而在华北沦陷后迅速改换门庭,于1943年投靠汪精卫伪政权,此人历任伪军事委员会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剿共”委员会委员长、伪河北省省长、伪保定绥靖公署主任等诸多要职。在权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终正式沦为令人不齿的汉奸。 抗战胜利后,荣臻被国民政府逮捕,并以汉奸罪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颇具戏剧性的是,这项死刑判决最终并未执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从统战角度考虑,对他进行了宽大处理,将其作为“统战人士”对待。 荣臻的后半生就在北京闲居,1960年病逝,终年71岁。从位高权重的军阀将领,到下令不抵抗的直接责任人,再到叛国汉奸,最后得到善终,他的人生结局确实复杂得令人感慨,也成了那个动荡时代许多人物命运的一个特殊注脚。 回看荣臻的一生,他的“三个之最”并非荣光,而是沉重的历史教训。他生动地展示了在历史洪流面前,个人选择何其重要。缺乏民族气节和坚定政治操守,即便一时身居高位,最终也难逃历史的审判。 素材来源:汪伪政权要员荣臻之子荣子恒 ——民国公子将军5 2014-12-09 07:56 澎湃新闻
李敖评价张学良时,坦言“张学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张
【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