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最早是奥巴马提出的。他到中国转了一圈后,发现2009年的中国,已不是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所看到的。 美国制造业这些年到底怎么了?其从上世纪末开始,美国企业就纷纷把工厂搬到了海外,全球化一席卷,企业主们都想着怎么把成本降到最低,哪里有便宜的劳动力和全套的产业链,就往哪儿跑。 结果美国本土这一大批工厂逐步走向关闭,不少老工人下岗失业,整个铁锈地带一片惨淡,一边是华尔街和硅谷赚钱越来越快,一边工人和小城镇的日子却越过越难。 但产业链一旦外流,技术工人队伍就断了后路,年轻人不再愿意进工厂,既没机遇又看不到前景。 美国人想搞创新,可最扎实的技术能力偏偏是靠几十年一线经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生产线一出走,基础全被掏空。 更糟的是,产业链零部件大都靠全球采购,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国外买,想要迅速恢复本土制造根本不现实。 尤其像电子行业,现在中国的供应链不光快,反应还特别灵活,从设计到交货基本一气呵成。美国想再拼回去,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差距,不是补点贴、砸点钱就能赶上的。 说到制造业回流,美国总统一个接一个上台都着急。奥巴马当年一看国内工厂萧条,赶紧搞创新中心、税收减免,还提出“再工业化”; 特朗普则直接上贸易大棒,加关税、推“买美国货”,希望把失去的岗位一把抢回来;拜登政策更加直接,砸下几千亿美元补贴,大家都盼着把半导体、电池工厂都留在本土。 新建半导体厂动辄几十亿美金,想靠产业政策硬挤出成绩,但供应链一旦断层,恢复难度比想象中大。 更大的隐患其实在国家安全,现在全球各种风险不断,掌握不了关键生产力万一遇到危机,自己的东西都造不出来,后果没人敢想。 可回头来看,美国重建制造实力的路,阻力处处都是。首先就是熟练工人严重短缺,培训一批人根本追不上老工人退休的速度。 然后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无论人工还是原材料、能源都贵,导致企业算账还是更爱外包。更别说本地产业链早已七零八落,想恢复还得从头搞一套全新的合作关系。 有时候,政策再好,也得看市场实际。企业要生存,不会为情怀买单,只想着怎么用最少的钱赚最多利润。美国政府再怎么砸钱搞补贴,终究顶不过现实的全球大趋势。 中国的供应链为什么这么强?秘诀很简单,就是把各种环节都握在自己手里,不管是工人、上下游厂商,还是配套的各种零部件,都能灵活应对需求,“快准狠”成了他国难以复制的优势。 这件事给了大家一个提醒:制造业就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根基。哪怕是再不起眼的车间、工种,也容不得小看。 守不住制造业大本营,哪怕表面风光,出了问题连个零件都配不到,还谈什么自主可控。美国这些年的教训,不仅仅是经济账,更是把国家的未来押上了风险桌,等到觉醒了,再想弥补已经晚了。
美国财长贝森特对着镜头表示:“中国是现代世界历史上没见过的国家”,一句话,无数人
【35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