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个谣:日本的诺贝尔获得者不会英语 现在有一个广泛传播的谣言是日本的诺贝尔获奖者田中耕一不会英语。 事实如何呢?事实是他是因为发表的英文论文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让我们还原一下: 2002年10月9日下午五点多,日本岛津制作所的职员田中耕一正准备下班,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田中耕一接起电话,是一个外国人用英语讲话的声音:“祝贺你,田中先生,您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田中耕一的英语听力不是太好,听得迷迷糊糊的。所以当他稀里糊涂地听到了诺贝尔、恭喜等英语单词后,他觉得这肯定是一个恶作剧,他不失礼貌地答道“谢谢”,随后挂断了电话。 他不是听不懂,而是他当时认为这是一个恶作剧,或者诈骗电话。 田中获得诺贝尔是由于一个偶然的错误。由于他是电气工程师出身,缺乏专业的化学知识,所以田中耕一在研发质谱仪时,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很不专业”的错误。但这个错误,却意外地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 有一天,他在尝试测定钴胺素(也就是维生素B12)时,一不留神把丙三醇(甘油)当成了丙酮,作为基质与钴金属超细粉末、钴胺素混合在一起。 田中用激光照射混杂了甘油的钴胺素样品。还没等甘油变干,他就去观测了质谱图,结果看到了生物大分子钴胺素完整的质谱图。这是一个神奇的事情——因为这种生物大分子的质量以前从来没有被测出来过。试验结果表明,那个苦苦寻觅的缓冲剂,其实就是不小心倒错了的甘油。 田中耕一虽然阴差阳错做出了实验,但正如他在诺贝尔奖讲演中提到的那样,因为岛津是一个公司,其实也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指标,所以如果他没有发表论文,他也不会得到诺贝尔奖。 1987年,田中耕一参加了中日质谱会议,会议上有一个质谱专家告诉他应该发表他的发现。 于是在1988年,田中耕一在美国的《质谱快报》上,发表了他的这个发现,这个论文成为了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关键论文。 所以,事实是,田中耕一懂英文,最多是英文听力不太好。 事实上,我与日本人用英语交流过,他们的口语普遍不太好。 但是,他用英文从事科研没有问题,他获奖也是由于他用英文发表的种研论文。 在中国,英语是一种重要的科研工具。听说英语对于科研相关工作有帮助,但是听说不好不影响读文献写论文发邮件。 中国的顶尖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已经要参与科研了。 许多人对中国英语教育不理解,如果你把英语当做科研的工具来理解。 为什么高考必考,为什么理工科英语更重要,为什么哑巴英语也有用,就有合理的解释了。 诺贝尔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