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小时候的命运并不顺利,刚出生就被送进孤儿院,差点失去生的机会。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两岁的时候,一对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华侨夫妇收养了他。 那对夫妇家境贫寒,只靠一间小面馆养家糊口,已经有几个孩子,日子紧紧巴巴,可还是坚持把这个异国血统的孩子带回家,取名“德龙”,希望他能有品德、能成龙。 养父母并没有把他当外人,从小教他说客家话,念《论语》,讲中国的乡土故事,把客家人的坚韧、忠义和吃苦精神一点点刻进他的骨子里。 16岁那年,一场大火烧掉了家里的面馆,他被迫辍学去工厂打工。 后来他想闯出一条路,养父母把仅有的家当卖掉,帮他借钱创业。 创业的路并不好走,工厂起步没多久又遭遇火灾,他差点一无所有,但养父母的支持让他咬牙坚持。 靠着烟酒和房地产生意,他逐渐做大,到30岁已经拥有十几家工厂。 成了大老板后,他第一时间想的不是享受,而是如何报答养父母,也报答养父母心心念念的中国。 1978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澳门与内地的交界处,他看到这边还是黄土路,眼泪差点掉下来。 自那以后,他持续不断地捐资中国。从最初为家乡梅州的学校出钱盖校舍,到1984年拿出数百万为嘉应学院建会堂,再到修建大桥、医院、华侨博物馆,每一个项目都留下了他的印记。 几十年间,他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超过4亿元。 梅州的孩子能在新校舍里读书,老人看病不用走太远,都是因为有他的付出。 他不仅捐钱,还关心国家发展。他斥资买下海外中文报纸,坚持报道中国的真实面貌,让更多海外华人和外国人看到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 熊德龙还常年带基层干部出国学习,把国外的城市管理和现代化经验带回中国。 他既是慈善家,也是民间外交官,几十年如一日,他从未索取过任何回报,他说,自己没中国血统,但有中国心。 一个没有任何中国血缘的人,为什么会把中国当成自己的根?答案藏在文化与情感里。 养父母给他的不是单纯的抚养,而是把中国文化一点点传到他心里。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勤劳坚韧,成为他一生的底色。 对他而言,中国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国名,而是心里最真实的归属。 血缘只是生物学的纽带,文化和价值观才是能决定人一生的根。 这份对中国的认同,来自他被无条件接纳的经历,也来自骨子里对养父母的感恩。 有人说熊德龙的故事像传奇,但细想又很朴实。 他做过生意人该有的拼命和精明,但最终选择把财富投入公益,这是出于情感的自觉。 比起很多赚了钱只顾自己的人,他的选择显得弥足珍贵。 公益不是一句口号,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是持续几十年的坚持。 修桥、建校、办医院,他都不求名利,却让几代人受益。 这种长期投入本身就是稀缺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种情怀传给子女,让家族延续这种文化的根。 靠财富传承容易,靠价值观传承却很难,但他做到了。 从更大的角度看,他的行动不仅仅是慈善。 海外华人长期在融入和认同之间徘徊,而他用行动给了一个答案:归属感可以来自文化和信仰,而不是血脉。 很多移民二代、三代都在寻找身份认同,熊德龙的故事能给他们启发。 真正的归属是自我选择,他选择了中国,也把中国的形象带到世界舞台。 这种跨越血缘的深情,让人更容易理解“文化认同”背后的力量。 人们讨论熊德龙,不只是感动于他捐了多少钱,而是被他身上的那股坚守打动。 财富可以带来光鲜,但把财富转化成桥梁、校舍、医疗楼,才是能留在人们心里的财富。 他证明了一个事实:真正的爱,不靠血脉,而靠行动和信念。 熊德龙让人明白什么叫做人可以没有同样的血,但可以有同样的心。 他的选择和坚持,已成为很多人心里的力量。 他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讲义气的中国人。 他证明了爱一片土地,不一定要生于此,但一定要愿意为它付出。 信息来源:新华社《印尼华侨熊德龙:捐资超4亿元报答中国养父母》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凭栏观望史
2025-09-25 09:42: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