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到,急着花钱。中美经济这场漫长的拉锯战,到了一个很微妙的节骨眼。 2025年9月,国际舞台上最受关注的两位“对手”,一个手里捏着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链,一个则依然控制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一个被“库存积压”憋得喘不过气,一个则被“买不到”逼得焦头烂额。人们都在问:中美这场经济拉锯战,到底谁能先挺不住? 这不是简单的“谁比谁惨”,而是一场深水区的博弈,表面是贸易和技术,实则是战略和意志的较量。 尤其当中国在联合国高调“点名”美国撤走亚洲反导系统、收回外派核武器时,这场原本偏经济面的拉锯,隐隐有了升级为地缘对抗的气息。 现在的局面,不像是两人比赛跑步,更像是拔河,谁先松手,谁就摔得最惨。 中国现在的焦虑,不是找不到买家,而是有货卖不出去。外贸数据虽然还在,但工厂排单明显缩水,尤其是欧美市场的消费力掉了一截。 过去那种“你下单我狂造”的模式已经不灵了,背后原因也不复杂:全球通胀压着各国钱包,消费者越来越精打细算。 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在搞“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调整,哪怕代价是涨价,也得甩掉中国这个制造大户。 问题是,这种调整真的能成功吗?美国现在的“有钱花不出去”恰恰说明,它的替代计划远没成熟。 东南亚造得了T恤,造不了芯片;墨西哥拼得起零部件,拼不起整机,再加上全球物流成本反弹,企业转了一圈,又发现中国那套“既快又准又便宜”的供应链,真不是谁都能复制的。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中国工厂开工不足,闲着;美国超市货架时不时断供,急着;一个是“东西太多没人买”,一个是“钱不少没处花”,本质上这不是产能出错,而是全球经济的“配合”出了问题。 就在大家以为中美还在“打价格战”的时候,中国突然在联合国开了一枪,要求美国撤走在亚洲的“堤丰”反导系统,终止核共享安排。 这可不是一般的外交抗议,而是一记重拳,打在了美国的全球战略支点上,说白了,中国这是拿联合国当扩音器,明确告诉全世界: 你美国不是老说别人威胁你?那你自己在亚太部署这些“带火药味”的玩意儿,是不是也该清一清? 美国当然不想撤,撤了,怎么吓唬盟友?美日韩三角链怎么维系?“延伸威慑”体系一动,整个印太战略都得重画。 但不撤,中国就可能在别的地方“照猫画虎”,比如在拉美甚至加勒比搞点“反部署”,把局势搞得更复杂。 这就像极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当年苏联把导弹摆上古巴,美国差点掀桌子,结果呢?苏联退了,美国也悄悄把土耳其的导弹收了回去。 现在角色换了个顺序,中国用一样的逻辑,要求美国“自清门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美的经济对抗,已经延伸到了战略层面。 不是打仗,但比打仗还要棘手。因为战略一旦碰了红线,后面多半不是谈判,而是升级。 在这场拉锯里,谁先认输,谁就得承担被甩下车的代价,现在的问题是,中美都在咬牙硬撑,但都已经有点吃力了。 中国这边,内需拉动力不够强,出口又受限,外贸订单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去年还能靠新能源车和光伏板撑一撑,今年政策一收紧,连“出海”都开始被欧美盯上。 但中国的底子还在,一整套工业系统,能转、能调、能熬,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像美国那样靠债务过日子,财政还能动,政策还有空间。 美国这边,看起来消费照样火,AI热潮也还没退,但通胀始终压不住,利率高到让中产喘不过气。 再加上“制造业回流”计划效果不如预期,芯片法案砸了钱但产能还在爬坡,结果就是:想脱钩脱不掉,想花钱花不到位。 一边是财政赤字飙升,一边是民众怨声载道,特朗普回归后对外态度更强硬,内政却面临更大压力。 更微妙的是,这场拉锯战已经不再只是“经济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在考验谁能先稳住国内的基本盘。 谁先顶不住民意,谁就得先退一步,而在国际政治里,退一步可不是海阔天空,而是“别人就会上来咬你一口”。 中美这场拉锯,像一盘下了五年的棋,已经没人记得谁先动的手,现在的局面,不是谁能赢的问题,而是谁的规则被大家接受。 中国想的是“多边共赢”,美国想的是“继续主导”,两者都觉得自己有道理,但世界只会选一个方向。 不管是联合国喊话,还是经济互卡,背后的博弈早已不是表面那些“关税、出口、供应链”那么简单。 拉锯还会继续,甚至可能越来越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但可以确定的是,谁先撑不住,谁就得让出一个时代的主导权。 中美谁先松手?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较量不会以“你死我活”落幕,而会以“谁能设定新规则”收场,现在的每一步,走得都是未来几十年的路。
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
顾议史实
2025-09-29 10:36:09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