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对一个35岁的男人一见钟情,女孩无视家人

如梦菲记 2025-09-30 15:44:54

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对一个35岁的男人一见钟情,女孩无视家人的强烈反对,结婚后,女孩基本不做家务,丈夫: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0年9月8日,人民大会堂里灯光璀璨,54岁的陈薇身穿军装,胸前佩戴着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神情庄重地站在领奖台上,台下座位中,一个朴实的中年男人默默鼓掌,眼眶微红。   他叫麻一铭,是陈薇的丈夫,也是这位女科学家背后那个守护了31年的人,这段始于火车车厢的感情,最终成就了一位国家英雄,而这一切的起点,要回到1989年那个春天。   那是4月的一趟北京开往青岛的列车,车厢里挤满了旅客,23岁的陈薇拿着站票,手里捧着专业书籍,脸上写满疲惫,一个穿着朴素的男人站起身,主动把座位让给了她。   这个人叫麻一铭,35岁,在青岛酒厂做技术员,两人聊起来才发现,年龄相差12岁的他们竟然有说不完的话题。   麻一铭谈起酿酒工艺中的化学反应,陈薇讲解生物化工的应用前景,时间在交谈中飞快流逝,下车前,麻一铭鼓起勇气要到了陈薇的联系方式。   接下来的半年里,两人书信往来频繁,麻一铭每次出差到北京都会打电话给陈薇,感情逐渐升温,当陈薇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时,家里炸开了锅,父母都是教师,他们无法接受女儿找了一个年长12岁的普通工人。   清华的导师也找陈薇谈话,劝她不要为了感情耽误大好前途,麻一铭的家人同样有顾虑,觉得两人的差距太大,就在所有人都等着陈薇醒悟时,麻一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1990年,他辞掉了青岛的稳定工作,揣着几千块积蓄来到北京,租下石景山一间10平米的小平房,这个行动打动了陈薇,也让家人看到了他的诚意。   1991年两人结婚后,麻一铭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震惊的话:让陈薇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从此他包揽了家里所有的活计。 1992年儿子出生后,他一个人承担起带孩子的责任,从换尿布到喂奶,从送幼儿园到辅导作业,从来没让陈薇操过心,朋友问他这样会不会太委屈,他总是笑着说,她救人,我守家,这是各司其职。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突如其来,陈薇带领团队进入负压实验室,开始研究重组人干扰素,她穿着三层防护服,戴两层口罩,护目镜上全是雾气,每次要待八九个小时。   为了赶申报材料,她连续72小时没合眼,头疼得揪着头发,麻一铭每天拎着保温桶到楼下,托门卫转交给妻子。   整整100多天的隔离期里,他守着4岁半的儿子,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妻子的动态,最终陈薇团队研发的药物获批临床使用,1.4万名医护人员用药后无一人感染。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陈薇再次请战,带队前往疫区,这次麻一铭作为志愿者跟随过去,帮着搬运设备,整理物资。   在简陋的临时实验室里,陈薇和团队夜以继日工作,最终研发出全球首个针对新毒株的埃博拉疫苗,实现了中国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历史性突破。   2020年大年初二,新冠疫情正值关键时刻,陈薇接到命令立即赶赴武汉,麻一铭帮她收拾行李,往包里塞了好几盒感冒药,叮嘱她武汉天冷,胃不好别凑合吃饭。   在武汉的日子里,陈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视频连线时只说数据进展不错,麻一铭在家里照顾儿子,总是回应说家里一切都好,等着她平安回来。   那段时间,陈薇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难关,最终研发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   31年婚姻里,陈薇几乎没做过家务,麻一铭也从没有过一句怨言,陈薇从一个研究生成长为院士,获得人民英雄称号,每次领奖时都会提到丈夫的支持,她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麻一铭用30多年的默默付出,为妻子创造了专心科研的环境,陈薇用科研成果守护万千生命,麻一铭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守护着这个家。   当年火车上的那次让座,最终成就了一段传奇,最好的婚姻从来不是谁牺牲谁,而是彼此看见对方的价值,各自在适合的位置上发光发热,然后在家的港湾里相互温暖。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陈薇:在偶然中找寻必然——《人物》杂志

0 阅读:75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