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枚!俄军发动三年来最大规模轰炸,对着基辅连炸12小时。   当地时间28日

天天纪闻 2025-10-01 10:46:45

643枚!俄军发动三年来最大规模轰炸,对着基辅连炸12小时。   当地时间28日,俄军对着基辅及周边地区连续轰炸12小时,一口气倾泻了643枚各式弹药,包括"天竺葵"无人机、Kh-101巡航导弹、"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以及"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这种多类型、高密度的打击组合,本身就是对乌军防空能力的终极测试,而测试结果早已写在基辅街头受损的平民设施上。   乌方称,这是俄军在2022年开战后,发起的最大规模轰炸。   乌方声称拦截了其中611枚,拦截率高达95%,但这个数字经不起半点推敲。   要知道,早在2025年初,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时,乌克兰的重型装备库存就已经触底——按照俄罗斯《生意人报》统计,冲突升级前乌军拥有的重型装备不过8800件。   而到2025年2月,俄国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乌军已损失超过2.1万辆坦克和装甲车、约2.2万门火炮,防空系统作为重点打击目标,损耗只会更严重。   此前乌克兰方面自己都承认防空武器所剩无几,如今突然拿出近乎完美的拦截数据,却连使用何种武器拦截都含糊其辞,这不是吹牛是什么?   要知道"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突防速度超过10马赫,目前西方援助的防空系统对这类武器的拦截率本就有限,更别说同时应对数百枚不同类型的弹药饱和攻击。   乌克兰官方公布的伤亡和损失数据,恰恰暴露了拦截神话的破灭。这次空袭造成至少100多处平民设施受损,4人死亡、70人受伤,这些数字背后是防空网漏洞百出的现实。   如果真像乌方所说拦截了95%的弹药,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平民设施遭袭?   要知道俄军的打击目标本应集中在军事设施,而大量平民区域受损,只能说明乌军的防空系统要么根本没拦住,要么就是拦截后的残骸仍造成了严重次生灾害,这两种情况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乌军已经失去有效保护首都的能力。   从整个战场态势来看,这场轰炸不过是俄军战略优势的集中体现。按照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鲁茨科伊的说法,到2025年2月,俄军已控制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三地75%的地区,卢甘斯克仅剩不到1%的区域由乌方控制,甚至还收复了64%被乌军攻占的库尔斯克州领土。   三年战事打下来,乌克兰的军事资源早已被消耗殆尽,西方援助的武器要么是老旧装备,要么就是"口惠而实不至"。   2025年2月底泽连斯基紧急访美求援时,不仅与特朗普在白宫争吵不欢而散,还遭遇了"被赶出白宫""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没有联合记者会"的冷遇,随后美国更是直接暂停了所有军事援助和情报共享。   失去了美国这个最大金主,乌克兰想靠欧洲盟友填补空缺谈何容易,欧盟虽然在3月的峰会上对泽连斯基表达了支持,但实际的武器援助力度远不足以扭转战局。   更关键的是,俄军在战术上已经完成了对乌军的降维打击。近年来战场上无人机的大量使用成为新特点,俄国防部称已击落超过4.4万架乌方无人机,而乌军击落的俄无人机数量仅为2.6万架,制空权的争夺早已向俄军倾斜。   此次轰炸中动用的"榛树"高超音速导弹更是首次投入实战,这种新型武器的加入让俄军的打击体系更加完善,而乌克兰却连维持基本防空都成了难题。   泽连斯基事后抨击俄罗斯"卑鄙无耻",但这种口头抗议除了博取同情外毫无实际意义,毕竟战场上的胜负从来不是靠骂声决定的。   现在的乌克兰就像一个被打空了弹药的士兵,只能寄希望于远方的援助,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美国暂停援助后,泽连斯基不得不7天内跑遍欧美三国求援,即便在英国受到礼遇,也改变不了欧洲军工产能有限、难以持续大规模援乌的事实。   俄军选择在这个节点发动大规模轰炸,显然是看准了乌克兰外援断档、内部防御空虚的薄弱时刻,用火力优势进一步瓦解乌军的抵抗意志。   不管泽连斯基如何嘴硬,军事上的颓势已经无法掩盖。乌克兰早已没有余力对抗俄罗斯,继续拖延战争只会让更多平民付出代价。   从2022年开战到2025年,三年时间里乌克兰的军事力量被持续消耗,而俄罗斯凭借能源贸易和军工体系的支撑,反而在战场态势上逐渐占据主动。   泽连斯基出于政治考量不愿投降,但这种坚持换来的不是胜利,而是更多像基辅这样的轰炸,更多平民设施被毁、更多家庭破碎。   美国作为这场冲突的最大受益方,靠着军火援助补贴了31个州和71个城市的军工企业,却把乌克兰拖入了无休止的消耗战,这样的现实,恐怕是那些还在期待外援的乌克兰人最不愿面对的真相。

0 阅读:62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