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刘少奇同志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这段讲话,回答了前三十年为什么苦。 如果前三十年不苦,我们现在就得苦;如果前三十年不勒紧腰带,全都吃干花净,我们现在就得挨饿;没有那时的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人不能忘恩负义,稍微有点良知的人都不会否定前三十年。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刘少奇同志在七千人大会上所坦言,粮食征购问题上的矛盾“相当尖锐”——国家需要粮食推进工业化,而农民吃饱之余才能交售余粮。若依农民意愿吃饱再售粮,则城市工人、知识分子、军人等都将无粮可食,工业化进程将受阻,国防建设也无从谈起。 正是那个年代的人们,选择了“勒紧腰带”。他们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要把粮食省出来,支持国家建设。城市人口精减、职工人数压缩,每年八百多亿斤的征购任务在艰难中完成,甚至不得不短暂进口外国粮食以解燃眉之急。这是一代人为了下一代人不再挨饿、不再受欺,所作出的巨大牺牲。 正是这种“吃苦在前”的精神,支撑起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铸就了“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奠定了后来改革开放与高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今天享受着富足与安宁,那是因为老一辈人把那个时代的苦都吃完了;如果我们今天不必忍饥挨饿、仰人鼻息,那是因为他们曾经为我们扛起了最艰难的一段路。 当我们端起饭碗,当我们行走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当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时,我们应当铭记——这一切的起点,是前三十年那些默默奉献、甘愿吃苦的人们。他们用一代人的艰苦,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甘甜。感恩那个年代,感恩那些为我们负重前行的前辈,是我们应有的历史自觉与民族良知。
图片中,刘少奇同志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这段讲话,回答了前三十年为什么苦。 如果前三十
亲姐姐的宿舍
2025-10-04 11:30:58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