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哈萨克斯坦方面宣布,计划在2025年向德国输送170万吨石油。 要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04 15:30:55

10月2日,哈萨克斯坦方面宣布,计划在2025年向德国输送170万吨石油。 要知道,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油田集中在里海沿岸,通过“友谊”管道运到欧洲,每桶成本才5-7美元,比运到中国便宜近一半,加上欧洲市场油价长期比亚洲每桶高出3-5美元,里外里一算,每年多赚十几二十亿美元真不是小数。 哈萨克斯坦 2025 年计划向德国输送 170 万吨石油的消息,看似只是一笔普通的能源交易,实则是算透了运输成本与市场收益的精明选择。 这个坐拥 300 亿桶探明可采原油储量的国家,2024 年石油产量近 9000 万吨,出口量达 7000 万吨出头,其中八成流向欧洲,背后全是被地理和成本逼出来的现实考量。 先看运输这道绕不开的坎,欧洲的 “先天优势” 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哈国主力油田全在里海沿岸,往西边走有苏联时期留下的 “友谊” 管道和里海管道联盟(CPC)两条现成的 “油龙”,CPC 管道从田吉兹油田直通俄罗斯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全长 1500 多公里,年输油能力高达 6700 万吨,占了哈国石油出口的七成多。 更关键的是沿途地势平坦,基础设施早就铺好了,油往管子里一灌就能顺流而下,算下来每桶运输成本才 5-7 美元。 反观向东输往中国,直线距离就奔着 3000 多公里去了,中间横亘着天山山脉的陡坡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修管道得硬生生翻过 11 座山、跨过 46 条河,光是地形难度就差了不止一个量级。 中哈原油管道的建设过程简直是一部 “与天较劲” 的工程史诗。阿拉山口作为管道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一年近 300 天刮大风,被称为世界七大风口之一,建 5 万立方米的储油罐时,工人得天天盯着天气预报,专等大风 “累了” 停息的几小时抢工期。 2005 年建设期间,正值酷暑,地表温度飙升到 43℃,焊工钻进储罐作业,被太阳、戈壁和焊枪三重 “烤” 验,衣服能拧出半桶水,有人焊渣掉进靴子里烫出泡,泡在汗里发炎到穿不上鞋。 就算这样精打细算,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全长才 962 公里,成本就已经高得惊人,后续维护更是个无底洞 —— 冬天零下 40 度的严寒能把原油冻成冰棍,得常年开加热站保温;夏天沙漠地表烤到 60 度,管道暴晒易鼓包开裂,每年光维护费就得砸进去好几亿人民币。 能源分析师奥斯帕诺夫算过一笔账,把一桶石油运到中国的成本高达 12-15 美元,正好是运到欧洲的两倍。 成本差还只是一方面,市场端的收益差更让哈国难以拒绝。欧洲市场的油价长期比亚洲每桶高出 3-5 美元,而且哈国产的中质油恰好适配欧洲炼厂的加工需求,卖得上好价钱。 2024 年哈国石油出口收入 430 亿美元,其中欧洲市场贡献了绝大部分,仅欧盟每天就进口 105 万桶,让哈国稳坐欧盟第三大石油供应商的位置。反观亚洲市场,不仅有沙特、俄罗斯这些 “巨头” 抢生意,油价波动还大,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根本没多少价格优势。 更别提欧洲有意大利、荷兰、法国等多个买家,能分散市场风险,不像单一市场那样容易被牵制。 算完这笔经济账就很清楚了:往西走,管道现成、成本低至 5-7 美元 / 桶,还能多卖 3-5 美元 / 桶;往东走,3000 公里山路要砸巨资建管道,运输成本翻倍,卖价还更低。 2024 年哈国通过中哈管道输往中国的石油才 2000 多万吨,连欧洲出口量的零头都不到,而 CPC 管道一年就能输送 6700 万吨。 对于石油出口占 GDP 半壁江山的哈萨克斯坦来说,这一出一进的差额可不是小数目 —— 按年出口 7000 万吨原油算,每桶多赚 8-12 美元,一年就是十几二十亿美元的额外收益,相当于白捡的真金白银。 就算想多往中国输油,中哈管道 2000 万吨的年输能力也有限,反观欧洲的管道网络早就能消化绝大部分产量,这种成熟的运输体系和市场需求,显然比啃天山沙漠的 “硬骨头” 划算多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