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

藏獒聊热点 2025-10-05 01:56:17

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豪宅,和妻妾都住在了贫民窟里,小妾们因为年轻纷纷都改嫁了,只有老妻守着他。 说起清代文学史上那个写出《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大家可能先想到书里那些酸腐的读书人,或者他笔下对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可要真聊他的个人经历,那可真是从云端直坠泥潭的典型案例。吴敬梓生于1701年,安徽全椒人,家里是典型的官宦书香门第。高祖父吴沛是康熙朝的进士,曾任礼部侍郎;曾祖父吴炜中过探花,家族里进士、举人一抓一大把,门第高到让人望而生畏。他小时候就进了族谱的重点培养名单,家里人指望他光宗耀祖,继续这科举香火。 不过吴敬梓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料。他十四岁那年,按照家族安排过继给伯父吴霖起,这位伯父当时在江苏赣榆当教谕,家境殷实。吴敬梓跟着去了赣榆,那地方文人多,他也爱凑热闹,参加诗社什么的。十八岁回全椒考秀才,一举中第,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嗣父吴霖起对他不错,家里攒下不少家底,大概两万两白银,这在当时够一个中等人家过上好几代了。按理说,这笔钱能让他衣食无忧,娶妻生子,安稳当个乡绅。 可事情偏偏没那么顺。二十三岁时,嗣父吴霖起因事罢官,不久就病死了。遗产一公布,家族里就开始闹腾。吴敬梓无子嗣,族人眼红那笔银子,你争我抢,上官司、下套子,到最后他只分到一点残渣剩饭,连基本的生活费都勉强。原配妻子陶氏在这场风波中气出病来,没撑过一个冬天就过世了。这下子,吴敬梓彻底变了样。从前那个有点才气的年轻人,开始喝酒、赌博、娶小妾,钱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不光自己花,还爱接济人,不管是真穷还是骗子,一张嘴就掏银子。乡里人背后叫他“败家子”,说他才高八斗命短三分钟,各种闲话满天飞。 两万两银子,听着多,可在吴敬梓手里没几年就见底了。他三十岁出头时,已经债台高筑。家里老宅卖了,带着老婆孩子和小妾们搬到南京秦淮河边上,白板桥西头一带。那地方现在听起来诗情画意,可当时是典型的贫民区,穷鬼扎堆。房子低矮破败,墙是黄泥糊的,一下雨就漏水发霉。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钻心。柴米都成问题,全家靠野菜野草熬粥过日子,勉强填饱肚子。他那些年轻的小妾,本来是图他家底娶进门的,现在穷成这样,一个个都跑了。有的改嫁有钱人,有的干脆回娘家去了,只剩下一个老妻叶氏守着他。叶氏不是什么名门闺秀,出身普通,没啥姿色也没大才华,但她实打实陪他熬过了最苦的日子。卖首饰换笔墨,借米借纸,冬天没炭火就拉着他满街走圈子取暖,就为了让他专心写东西。 吴敬梓这人,败家归败家,但骨子里有股倔劲。他不爱走科举那条老路,早年就对八股文没兴趣,爱看《水浒传》那种通俗小说。搬到南京后,他开始动笔写《儒林外史》,这书从四十岁写起,足足十年才完稿。书里那些人物,像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死攥灯草钱,全是基于他见过的真人真事。写书那几年,他穷到极点,没饭吃就喝水顶着,没纸就用旧账单凑合,手指头冻僵了还得咬牙继续。朋友们看他这样,也帮着凑钱印书,一开始就抄本流传,后来慢慢火了。乾隆年间,这书传开后,文坛上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开了讽刺小说的先河,也有人觉得太扎眼,戳中了太多人的痛处。 他的书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因为它戳中了清代中叶的痛点。那时候科举制度腐朽,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弯腰曲背,吴敬梓用故事把这些事儿扒得干干净净。书里杜少卿那角色,就有点他的影子,不争不抢,就守着点骨气过日子。可现实里,他也没混出什么名堂。写完书后,日子还是苦,靠卖文换点米,朋友接济着过。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去扬州看朋友,住客栈时突然病倒,没钱请大夫,身边连碗热粥都没,身边人凑钱买棺材,草草下葬。埋在扬州城外,墓碑简陋,后来朋友们才给他修了点。

0 阅读: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