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这个现象

芸霄记史 2025-10-05 09:46:27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这个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在美国的华人群体中普遍存在。     早在19世纪,大量来自中国南方的劳工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有的去西部淘金,有的参与修建铁路,他们做着最辛苦的活,却换不来尊重。   1882年出台的《排华法案》直接禁止华人移民,日子更加艰难,那时候谈什么精英传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直到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改革才算开了新局面,这次进入美国的不再是单纯的劳工,而是数量众多的高学历人才,来自台湾、香港的工程师、科学家,后来还有80年代大量从大陆出去的留学生。   这些第一代精英掌握技术,有不错的收入,很多都在学术、科研、工程等领域站稳了脚跟,但现实是,他们中不少人很难突破到决策层。   语言文化的差距,社交和资源的不足,让他们在职场中碰到隐形的天花板,硅谷里很多华人工程师工作能力非常强,却极少有人能坐上真正的高层位置。     能在美国社会闯出头的第一代精英,其实用尽了全力,但到了他们的孩子这里,轨迹就发生了变化。   这些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从小英语流利,完全适应美国社会,父母也拼命供他们上好学校,可大学毕业后,他们的选择更倾向于进入稳定的大公司,而不是冒风险去创业,成了中规中矩的中产阶层。   在外界看来,他们依旧成功,但和父辈那种开创性的成就相比,明显少了冲劲。      极少数例外,比如赵小兰,作为华人后代进入美国内阁,这样的案例反而凸显了稀有性。   在科学界,杨振宁、李政道都曾达到世界级高度,但他们的后代,多数选择了普通而安稳的职业,不再有父辈那种震撼性的成就。   和其他族裔相比,这种“普通化”在华人中更明显,因为文化差异更大,对稳定的偏好也更强。     财富的传承也类似,第一代华人精英常常通过买房和节俭积累了资产,到了第二代,消费观念更接近主流美国人,更注重享受而非一味积蓄,财富增长趋缓甚至原地踏步。   两三代之后,家族光环渐渐褪去,完全融入到普通中产的生活中去。     移民不等于阶层永久提升,第一代或许能凭自身努力打破命运,但在另一个社会体系中,想维持并延续精英地位,并不容易。   现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对于新一代人才来说,留在本土、甚至回流,未必比在海外机会少。

0 阅读:4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