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台湾后,台湾不能再次建省,更不能设省会。至少解放之初不行。否则,就是为下一次黑暴或暴恐事件埋伏笔。如何有效治理,既要稳住局面,又要避免新的矛盾,这是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难题。 最初的治理必定离不开强硬手段,军事管制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秩序,但它成本高、压力大,一旦拖得太久,就会压缩民众日常生活空间,情绪累积反而容易出事。 所以军管只能作为临时过渡,等局面基本可控,就得尽快转入常态化管理。 经济与社会融合必须同步推进,台湾的产业不能继续完全在岛内运作,要逐步引导高科技制造业、一部分加工和配套企业向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布局,让供应链和市场牢牢系在大陆身上。 这样不但能把经济命脉掌握在手中,还能通过就业、收入等方面,实实在在地让台湾社会对大陆体量和资源形成依赖。 除了经济,生活层面的关联更能改变人,鼓励台湾学生到大陆读大学,青年时期接触不同文化和人脉,自然会形成新的认知。 医疗上可以逐步实现医保体系互认,疑难病症可以直接到北京、上海等地看病,让切身体验成为连接感情的纽带。 文化、科研、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也要常态化,把台湾和大陆放到同一张文化与知识网络里去交织,时间一长,隔阂会慢慢消失。 要支撑这些举措,管理架构必须精细设计,可以把台湾分成几个区域,分别交给不同的大陆省份对口管理,比如北部交福建,东部交浙江,南部交广东,远海岛屿由海南负责。 这不仅能打散岛内的整体协同,还能让不同区域直接与大陆腹地形成配套关系,干部派遣可采取双线办法:乡镇以上关键职位派大陆干部,确保政策走到位;区县一级多用本地人,既能解决事务,又给本地社会留出参与空间。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如果军管一撤就大规模建设,防范不到位,很可能给不安分势力喘息的空间。 干部数量的安排更得精确,太多造成财政压力,还容易引发被“外来人管”的抵触;太少则可能压不住局面。 外部干预几乎必然存在,会试图挑动族群矛盾、制造对立,这就需要边境审查严格,对一些背景不明的非政府组织多设关卡,内部则通过基层频繁沟通,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归根结底,思路就是短期“分化”,长期“同化”,短期通过行政分割和严格控制稳住局面,长期则依靠经济捆绑、文化交融、教育渗透来磨平隔阂。 几十年下来,不理解大陆的人渐渐退出,新一代成长于两岸贯通的生活环境中,不再用“距离”看待彼此,到那时,才是真正的两岸一家亲,台湾才算是真正回归了中国。
解放台湾后,台湾不能再次建省,更不能设省会。至少解放之初不行。否则,就是为下一次
芸霄记史
2025-10-05 09:46:2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