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确。另一个就是总负责博古。 1935年,贵州遵义。一场会议,要决定党和红军的命运。 之前第五次反“围剿”全线失败,湘江一战,8万多人剩下不到3万,红军几乎要打光了。 士气垮了,人心散了,没人知道前面还有没有路。 可就是在这种时候,毛泽东回来了。 而偏偏,在这场决定生死的会议上,他的意见不是一开始就被接受的。 不是所有人都觉得他行。有人赞成,自然就有人反对。 最坚决的那个叫凯丰,何克全。不到30岁,年轻有冲劲,但也倔得很。 会议上,他几乎是拍着桌子反对毛泽东,话说得很重。 他觉得现在换方向,就是“动摇军心”。 但其实,在这之前他就已经明显站在了博古一边。 博古,原名秦邦宪,是当时中央的总负责人。 也就是说,打了败仗,死人无数,红军差点没了,责任就在他头上。 可他在会上做报告的时候,话里话外都在甩锅。 不是说敌人太强,就是说我们支援不够。就是不说自己指挥失误。 陈云当时也在场,他记得很清楚: “博古态度模糊,不愿承认错误。” 但毛泽东不一样。他站起来,说话直接: “敌人强没错,可我们不该打阵地战,不能死守,要打运动战。 你们这一套打法,是给敌人送人头。” 这话一出口,会场气氛一下子变了。 周恩来发了言,他是当时“三人团”之一,负责军事。 他说:“主要责任,我有。但李德、博古也有。”这一说,等于承认毛泽东讲得对。 但问题来了。 博古听完,脸都白了。他没吭声,但没同意毛泽东接手指挥。 只是说:“这事要再考虑考虑。” 毛泽东回得也简单:“我赞成你考虑,但不是考虑你继续干,而是考虑怎么交出来。” 这话,等于把话说死了:你不下,红军就完。 可这时候,凯丰跳出来了。 他带着情绪发言,说现在换人,动摇基础。他坚持支持博古,说毛泽东的办法“太冒险”。 陈云多年后说:“凯丰态度最坚决。”不是夸他,是说他当时完全站错了边。 但奇妙的是,会议并没有因此撕破脸。 大家争得激烈,但都还在讲理。 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彭德怀、刘少奇,这些人都发了言,支持毛泽东的作战思路。 他们不是冲着人,是冲着办法。红军要活下来,办法比人重要。 最终,会议达成了共识。决定让张闻天取代博古,负总的责任。 军事上,由周恩来主持,毛泽东协助。 说是协助,其实谁都看得出,毛才是主心骨。 会后没多久,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 毛泽东的打法,实实在在救了红军。 那场会,后来被称为“生死转折”。 但你要知道,会议上不是一边倒,也不是从头到尾众口一词。 毛泽东能站出来,是靠的理和胆。不是所有人都认他,有人反对,有人犹豫,有人支持。 凯丰反对得最坚决,可没被打成“反革命”。 博古虽然下来了,但没有被打倒,后来还继续为党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团结,真正的成熟。 陈云晚年说这话,不是为了翻旧账。是提醒后人:当年不是“神话”,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路。 你现在看到的历史,是定了的。但当年的人,是在黑暗里找路。 每一步都可能错,每一次决定都要担风险。 遵义会议的意义,不只是换了领导,更是换了命运。 而那两个人的反对,也不是白提的。 让我们看清,当时的气氛、难度和复杂性。 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看到方向,那是历史的真实。 真实的历史,不完美,但有力量。 这才是我们该记住的。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地缘历史
2025-10-06 10:47:34
0
阅读: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