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人大那个吴晓求教授,说得真叫一个扎心:老百姓取自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2025-10-06 13:51:54

终于有人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 人大那个吴晓求教授,说得真叫一个扎心:老百姓取自己的钱,关银行什么事? 就为了对面银行送了桶油,我挪个存款,你都要追着我问半天为什么。听说有的地方,取笔钱还得去派出所签字……你说这叫什么事儿?把储户当贼防着吗? 这不是小题大做。 这事儿往小了说,是边界感。我的钱,我有支配权,这是天经地义。 吴晓求教授的话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是因为他说出了无数储户的心声。作为国内知名的金融学者,他长期关注金融服务民生问题,观点向来直击要害。 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储户存取款是基本权利,过度问询本质上是对这一权利的变相限制。 去年有媒体报道,某地区一位老人想取5万元用于给孙子交学费,银行不仅要求提供学费证明,还让社区开具用途说明,折腾了三天才拿到钱。这样的流程显然违背了便民原则。 银行出台严格的存取款规定,初衷或许是为了防范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但防范风险不能以牺牲储户的便利为代价,更不能搞“一刀切”的简单化管理。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的存取款业务中,因“用途不明”被问询或暂缓办理的案例超120万起,其中近三成是正常生活消费需求,这一比例值得反思。 真正有效的风险防控,应该是精准识别可疑交易,而不是对所有储户“一视同仁”。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对频繁大额转账、异地异常存取等情况重点核查,对普通百姓的正常需求则简化流程。 储户把钱存在银行,是出于信任。这种信任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根基,过度的问询和限制,只会慢慢消耗这份信任,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 近年来,监管部门也在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明确要求银行不得随意增设存取款附加条件。多地银行已调整政策,对5万元以下的现金存取,不再强制要求说明用途,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 金融服务的本质是为民生服务,银行在履行监管要求的同时,更要多站在储户的角度考虑。让老百姓存取款更省心、更安心,才是金融行业该有的温度。 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完善的制度设计,既能筑牢风险防线,又能保障储户权益,让“取自己的钱”不再成为需要纠结的事儿。吴晓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湖畔边静读的读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