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和平奖10日出炉,“得奖热门名单”已见光! 今年战乱不断,焦点围绕在人道援助、新闻自由与战地救援领域。 特朗普因自诩摆平多场战争,死切白咧想获奖,但评估认为,他的种种行为其实难很难被看成“促进国际友好”,既有加分项,减分项更多,争议巨大。 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执念在 2025 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位前总统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密集发布 7 条相关帖子,其助手更在 4 场新闻发布会中 3 次主动造势,甚至在 7 月与挪威财政大臣斯托尔滕贝格的关税谈判中,突兀地表达了获奖诉求。 为打造 “和平缔造者” 形象,他宣称重返白宫后已 “解决 7 场战争”,其团队更是援引多国提名佐证 “功绩”—— 以色列因中东战略考量递交提名信,称其为地区和平正常化创造机会; 巴基斯坦以印巴核危机停火干预为由推荐;柬埔寨则在关税从 49% 降至 36% 的背景下,确认提名其调停柬泰边境冲突的 “贡献”。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签署白宫和平协议后,也顺势加入支持阵营,形成了看似热闹的提名场面。 但剥开表象,这些提名的利益底色暴露无遗。 《时代周刊》一针见血地指出,柬埔寨的提名本质是对关税减免的 “投桃报李”,关乎该国服装业的生死存亡; 巴基斯坦则试图通过提名重启美巴防务合作,将其视为改善关系的政治筹码;以色列更是瞄准伊朗问题,将提名作为战略信任的提前投资。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标榜的 “和平成果” 缺乏实质支撑:其高调宣称 “24 小时解决俄乌冲突” 的承诺沦为空谈,加沙和平计划始终停留在纸面,所谓的调解行动多是仓促的外交作秀。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明确表示评选不受公开造势影响,研究诺奖历史的学者奥文德・施特纳森更是直言其获奖 “完全无法想象”。 与特朗普的争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真正契合今年评选焦点的热门候选者,他们的行动始终扎根于战乱中的民生与真相。 呼声最高的 “保护记者委员会”(CPJ),在 2025 年以巴冲突中展现了非凡的坚守 —— 当超过 120 名新闻工作者在战火中遇难,该组织不仅实时追踪记者安危,还通过法律诉讼推动冲突方开放报道通道,协助 37 名被困战地记者成功撤离。 奥斯陆和平研究所所长妮娜・格雷格指出,CPJ 的存在让 “被掩盖的人道灾难得以曝光”,这正是和平进程不可或缺的基石。 在苏丹战场,“苏丹紧急应对室” 的名字与 3040 万受援民众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个由当地医护人员、社区领袖自发组建的组织,在联合国 42 亿美元援助计划尚未完全落地时,已建立起 23 个跨冲突区物资中转站。 他们顶着空袭风险,将粮食与药品送抵南达尔富尔州等重灾区,为 1600 万未成年难民搭建临时医疗点,其行动填补了人道援助的 “最后一公里” 缺口。 联合国难民署(UNHCR)同样入围热门,该机构在 2025 年处理了苏丹 1230 万流离失所者的安置工作,创新推出 “移动难民证”,帮助 70 万人获得合法庇护资格,用制度性保障诠释了人道主义的可持续性。 拥有百年历史的 “国际妇女和平与自由联盟”(WILPF)则从性别视角切入和平议题。 在乌克兰东部,她们组织女性调解员促成 117 次局部停火,为平民撤离争取时间;在刚果(金),通过女性赋权项目降低冲突地区暴力发生率 32%,用实践证明性别平等与和平建设的深度关联。 这些候选者或许没有政治光环,却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践行着诺贝尔 “促进国际友好” 的初衷。 从历史规律来看,诺贝尔和平奖从未向政治投机者低头。1972 年因缺乏合格候选人而空缺的先例,更预示着诺委会对 “含金量” 的坚守。 特朗普的争奖闹剧终将随 10 月 10 日的结果尘埃落定,而那些在人道援助一线扛鼎逆行、为新闻自由舍生取义的身影,无论是否获奖,都已成为 2025 年最值得铭记的和平力量。 毕竟,真正的和平从不是政治人物的自夸话术,而是战乱中递出的一瓶水、一篇揭露真相的报道,以及无数普通人对生命尊严的坚守。
让美国人最恐惧的其实不是几粒大豆,而是整个大豆冲突中中国人的沉默态度!美国媒体
【68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