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水植树”技术,不仅申请到了专利,还将这个技术推广到了国际市场! 全球沙漠绿化历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尤其在中国西北,腾格里、库布其这些大沙漠里,干旱、风沙、极端温差像三座大山压着治沙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治沙全靠“硬灌”,拉水车跑几十公里把水送到沙漠,一棵树苗浇一桶水,可白天太阳一晒,水没几天就蒸发干,到了第二年清点,十棵苗里活不下一棵。 更棘手的是,这些沙漠年降水量连200毫米都不到,蒸发量却能飙到3000毫米,夜里冷得能结霜,白天又热到50℃,加上盐碱土裹着树根,想让树苗扎根比登天还难。 1991年,17岁的田新明就是顶着这样的难局走进沙漠的。 他是山西农民,小学没读完就辍了学,父母早逝后家里没了依靠,揣着仅有的200块钱去内蒙古包头找活干,最后跟着一支造林队进了阿拉善沙漠。 最初他只是想挣口饭吃,可每次看到刚种的树苗被风沙埋了,或是浇了水仍枯死在沙地里,心里就堵得慌。 时间长了,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要是能让树木自己“找水”,不用靠拉水车,是不是就能让苗活下来? 这个念头一等就是14年,直到2005年新疆沙漠的一个寒夜,转机才悄悄来。 那天田新明兜里只剩几十块钱,舍不得住宾馆,就在沙丘背风处用几根木棍支起塑料布当帐篷。 后半夜他被冻醒,摸了摸帐篷内壁,手上沾了一层细小的水珠。 他打着手电蹲在帐篷边看了半天,突然想起前几年在宁夏沙漠见过的晨雾湿地。 原来沙漠里不是没有水,是这些水分都散在空气里,没被留住! 这个发现让他一夜没睡,天亮就翻出随身带的塑料袋,装满沙子围在树苗根旁,想试试能不能把水珠“攒”到根上。 这种从日常观察里抓出希望的敏锐,正是田新明能成为沙漠绿洲缔造者的关键,换作旁人,或许只会把帐篷上的水珠当成普通露水。 从那以后,田新明就一头扎进了“无水植树”的试验里,这一扎就是十年。 刚开始他用医院废弃的输液袋当容器,软乎乎的能透气,还能密封保水,可风一吹就被刮跑,沙子也会漏出来。 他又换普通塑料袋,太阳一晒就裂;换厚塑料,树苗根又闷得烂掉。 为了找合适的材料,他坐着大巴跑了十几个省,找塑料厂定制样品,前前后后报废了上百种,兜里的钱全花在了这上面。 没钱租实验室,他就在沙漠里搭个简易棚,白天顶着40℃的高温蹲在苗旁记录温度,晚上就着煤油灯写数据,时间长了,身体也熬垮了。 身边人都觉得他“疯魔”,连相亲对象见他满脑子都是种树,也慢慢断了联系,他年近半百还是孤身一人。 可他没松劲,风沙吹走袋子,他就用石头压牢;袋子不透气,他就一点点调整厚度,硬是在没人支持的情况下,把“攒水”的门道摸了出来。 2012年,田新明自己掏钱在阿拉善弄了块试验田,种了500棵梭梭。 他没浇水,只在每棵树苗两侧各埋了一个改良过的塑料袋。 白天温度高,袋子受热膨胀,紧紧裹住根部不让水分蒸发;夜里温度降到10℃以下,袋子收缩露出小缝,空气里的水珠就顺着缝隙渗进土里。 转年春天他去看,500棵梭梭活了486棵,成活率超过97%。 后来他又在甘肃做了对比试验,用他的方法种的树苗,成活率能到80%以上,而传统灌溉的树苗,活下来的只有两成。 这个结果引起了中科院的注意,研究人员去现场评估后说,这技术充分利用了沙漠的自然条件,能大范围推广。 2011年他就提交了专利申请,2016年拿到了“荒漠地区植物种植用集水保墒装置”的国家专利,从一个没实验室的农民,变成了有发明专利的治沙人。 能把“土办法”做成受认可的技术,靠的不是运气,是田新明十年如一日的死磕,这正是沙漠绿洲缔造者该有的韧劲。 从17岁到49岁,田新明在沙漠里跑了30年,跑坏了9辆车,行程超过100万公里。 他没什么名气,记者找他采访,他大多会拒绝,说自己不善言谈,就想把树种好。 如今他还在腾格里沙漠做“独木成林”的实验,13000亩红柳、8000亩梭梭在他的技术加持下扎了根。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
一叶知大事
2025-10-07 13:46: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