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科学家鲜少荣获诺贝尔奖 其一,中国错失了科学重大发现,特别是科学基本原理层面的黄金时期。 从历史角度而言,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1900 - 1930年代,堪称科学类诺贝尔奖成果的“爆发期”。 量子力学革命:20世纪20年代是物理学的黄金十年。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开创了量子力学,这直接或间接催生了数十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比如,沃纳·海森堡1925年提出矩阵力学,埃尔温·薛定谔1926年提出波动力学,然而他们分别于1932年和1933年才获奖。 相对论: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年完成广义相对论,但他1921年才因“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同样是1905年的研究成果)而获奖。相对论本身因具有颠覆性,在当时争议颇大,并未直接成为获奖依据。 原子核物理与粒子物理:20世纪30年代是发现的井喷阶段,像中子的发现(查德威克,1932年发现,1935年获奖)、正电子的发现(安德森,1932年发现,1936年获奖)、核裂变的发现(哈恩,1938年发现,1944年获奖)。 化学与生物学的基础:在化学和生理学/医学领域亦是如此。例如,DNA的双螺旋结构于1953年由沃森、克里克和富兰克林发现。青霉素则是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的。 若查看那些获奖研究的原始论文以及突破性想法诞生的年代,20世纪的前30年无疑是巅峰时期。这背后是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新理论的涌现以及实验技术的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遗憾的是,基于大家都知晓的原因,中国科研错过了上述黄金时段。 其二、诺贝尔奖的滞后性 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获奖成果,其“出现年代”与“获奖年代”之间通常存在明显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平均约为15 - 20年,主要是因为科学成果需经过时间的检验,被科学界广泛认可和验证后,才有资格获奖。 时间差的存在,使得诺贝尔奖更像是一个“终身成就奖”,或是对一项成熟技术的“历史性肯定”,而非对前沿热点的即时关注,也不能作为评判一个国家当前科研水平的标准。 所以,不必用诺贝尔奖来批评中国当下的教育和科研体制。即便中国如今科技水平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井喷期也得等到20年后。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 人人都说诺贝尔 诺贝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