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疑俄罗斯但我没有证据”,欧洲再次上演搞笑一幕,荷兰首相迪克·舒夫在出访基辅之际,声称欧洲怀疑俄罗斯就是“无人机事件”的策划者,但是欧洲并没有证据来说明这一点。 先说说这些无人机事件吧。过去几个月,欧洲多国边境和内陆都频频报告不明飞行物出没。比方说,德国东部靠近波兰的地区,罗马尼亚的黑海沿岸,甚至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机场附近,都捕捉到雷达信号。那些玩意儿时隐时现,飞行高度低,速度不快,但总在敏感地带晃悠,比如军事基地周边的空域,或者能源设施上空。军方出动战机拦截过几次,可大多时候信号一闪而过,就没了踪影。欧洲情报机构初步分析,这些无人机技术上跟俄罗斯的军用型号有几分相似,信号特征和路径规划都像极了克里姆林宫的风格。但问题是,抓不到现行,残骸也少,来源链条断断续续。结果呢?各国政府只能干瞪眼,民众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俄罗斯在试探欧洲防线,有人觉得可能是乌克兰战场的溢出效应。总之,这事儿像雾里看花,让人抓心挠肝。 迪克·舒夫这趟基辅访问,正好赶上这节骨眼。10月6日,他作为荷兰新上任的首相,带着一队随从飞抵乌克兰首都。表面上看,这是例行公事:荷兰一直是欧盟对乌克兰援助的积极分子,早前承诺提供F-16战机和弹药,这次访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包括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总理什梅加尔。重点是参观一家乌克兰本土的无人机生产厂,那地方是欧洲少有的高科技据点,专攻侦察和打击型无人飞行器。舒夫一行人实地看了生产线,了解了这些设备的实战应用。乌克兰那边自然是满心欢喜,借机宣传自家军工实力,顺带拉点投资和技术支持。整个访问氛围热络,但舒夫的采访回应,却成了焦点。 在接受《基辅独立报》独家采访时,舒夫直言不讳地说,欧洲情报部门一致认为这些无人机事件出自俄罗斯之手,因为技术痕迹太明显了,飞行模式和加密协议都对得上号。可紧接着,他又来个转折:目前手头的数据不够硬,无法在国际法庭上站得住脚。换句话说,就是“我怀疑你,但拿不出真凭实据”。这番话一出口,马上在欧洲媒体圈炸锅。荷兰媒体《人民报》头版就调侃这是“外交双簧”,一边示好乌克兰,一边给俄罗斯留条后路。想想也对,舒夫上台才三个月,荷兰政府还是右翼联盟,内部对俄政策本来就摇摆不定。他这话说出口,既安抚了东欧盟友,又没把事闹大,避免了莫斯科的反击。国际关系这池水,本来就深,踩一脚就溅一身泥,谁都不想当出头鸟。 这让我想起两年前的北溪管道爆炸案,那也是欧洲的一出“哑谜剧”。2022年9月,波罗的海海底两条天然气管道接连炸裂,气泡直冲海面,泄漏规模惊人。德国牵头调查,逮捕了几个嫌疑人,但对外表态始终模棱两可。只说这是“蓄意破坏”,外部势力所为,却死活不点俄罗斯的名。俄罗斯那边气得跳脚,指责柏林藏着掖着,不肯分享完整证据。结果呢?调查拖到现在,还没个定论。德国检察官办公室的报告里,提到了爆炸物的化学成分和水下痕迹,但就是不捅破那层纸。为什么?因为一旦直指俄罗斯,就得面对能源危机升级、经济制裁反弹,还有北约内部的分歧。欧洲各国都心知肚明,俄罗斯的影子挥之不去,可证据链总差那么一截。舒夫这次的表态,简直是北溪的翻版:怀疑有理,但行动无力。这不光是荷兰的事儿,整个欧盟都陷在这种尴尬里。情报共享是有了,可转化成外交筹码,总觉得底气不足。 当然,欧洲也不是铁板一块。波兰就没那么多顾虑,早几个月就放话了。9月初,波兰边境上空出现一批无人机,空军直接出动F-16,导弹齐发,击落了好几架。事后检查残骸,发现是俄制部件,飞行路径直从乌克兰战场那边过来。波兰国防部发言人当场开地图发布会,圈出轨迹图,说这分明是俄罗斯的攻击溢出,乌克兰方向只是中转。波兰这态度耿直到家,总统杜达还公开呼吁欧盟建“无人机墙”,加强边境雷达网。相比之下,德国和法国就低调多了,前者忙着内部选举,后者纠结于对俄天然气依赖。立陶宛和罗马尼亚也报告过类似事件,但回应多是加强巡逻,没深挖源头。俄罗斯呢?外交部一如既往地否认,称这是西方编造的“假新闻”,目的是抹黑莫斯科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例行记者会上甩出一句“乌克兰的宣传把戏”,然后就转话题了。双方各说各话,事件悬而未决。
“我怀疑俄罗斯但我没有证据”,欧洲再次上演搞笑一幕,荷兰首相迪克·舒夫在出访基辅
农村阿作
2025-10-09 01:45:09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