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

科海群星谱 2025-10-09 21:43:43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巍巍丰碑,由无数奋斗者铸就。从烽火岁月里的革命先驱,到科研攻坚中的国之大者,他们以热血与智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刻下不朽印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脊梁”。本期聚焦“共和国脊梁”系列人物——张存浩。 22岁回国,他一头扎进催化领域,让我国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技术跃居世界领先水平;36岁临危受命,转身攻克火箭推进剂难题,开辟国防科研空白之路;45岁再启新程,在一穷二白的实验室里,点燃我国化学激光的第一束光…… 他一生三次转行,每次转行皆因国家所需。他就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1928年,他生于天津,籍贯山东无棣人。 “从青年时代起,自己最大的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这是张存浩刻在人生坐标上的铮铮誓言。1950年,刚拿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的他,本可继续读博,可朝鲜战争的炮火点燃了他的归心。不顾亲友劝阻,他“自作主张”放弃深造机会,义无反顾踏上了回国的船。 回到祖国,张存浩入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此正式开启了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科研人生。 20世纪50年代初,张存浩(左一)在实验室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实验。(新华社发) 那时的中国,正被“缺油”的难题扼住咽喉。20世纪50年代初,石油资源本就匮乏,西方国家的封锁更让燃油供应雪上加霜,每一滴油都成了急缺的“工业血液”。为解国家急需,刚刚到岗的张存浩接受所里下达的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 在短时间内,他创造性地研制出了高效熔铁催化剂。经过数年研究,每立方米水煤气有效成分产率提高到了200克,显著超过当时国际160克的最高水平,在产品分布、催化剂寿命等方面亦居国际领先。 科研的脚步还没停稳,国防的召唤又如期而至。20世纪50年代末,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在国防技术上“独立自主”,面对迫切的国家需要,张存浩毅然决定将研究方向转向火箭推进剂,这对他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领域。 作为项目负责人,张存浩在对火箭、发动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进驻试验基地。火箭推进剂的试验,是“在刀尖上跳舞”——燃料有毒,反应剧烈,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爆炸,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张存浩比谁都清楚危险,可每次试验,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从事火箭推进剂研究是很危险的,燃料也有很大毒性,完全不出事故,除非你不干。我算是专业人员都免不了出事故,如果让别人去做就会更危险。”张存浩的话语间藏着他心中沉甸甸的责任。 经过多年钻研,张存浩与同事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较全面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1964年,项目成功收官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红色证书的背后是无数个与危险相伴的日夜,是一颗为国防事业而滚烫的心。 张存浩的转行,还没结束。当我国激光技术落后,45岁的他再度从零出发。没有仪器设备,没有文献参考,他组建激光化学实验室,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半年时间,他们硬生生把激光功率从0.3瓦提升到100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张存浩率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其整体性能指标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持平。同事送他“张着急”的绰号,这是急国家之所急,急科研之所难,是他把国家的需要刻进骨子里的生动写照。 20世纪80年代,已近花甲之年的张存浩又在化学激光领域掀起了一场波澜。1979年,他目光瞄准国际最为前沿尖端的课题,提出要发展波长更短的氧碘化学激光。 在他和研究团队的坚持下,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等先后问世,使得我国的激光器技术,始终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 回望几十年的科研路,张存浩三次转行,每次都是从零起步,每次都朝着国家最需要的方向。他的心中总有一束光在牵引着他,那束光就是国家需求。每次转行他都竭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他用一生证明,最动人的科研人生,莫过于把自己的理想,融入祖国的山河。 (大众新闻编辑 金雪 设计 吕文佳)​​​​

0 阅读:0
科海群星谱

科海群星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