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一场延宕近两年的“中国间谍”闹剧终于收场了 英政府:我们不可能上法庭

波览历史 2025-10-10 00:15:43

快讯!快讯 一场延宕近两年的“中国间谍”闹剧终于收场了 英政府:我们不可能上法庭说中国是“敌人”   英国时间2025年9月15日,伦敦中央刑事法院正式撤销了对两名英国公民克里斯托弗·卡什和克里斯托弗·贝瑞的所谓“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所有指控。   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法律闹剧,最终因证据不足而草草收场,留下的是对英国司法独立性与政治操弄的深刻质疑。   这起事件的起点在2023年3月。当时,英国反恐警察逮捕了卡什和贝瑞,指控他们在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为中国搜集并提供所谓“损害英国国家安全与利益”的信息。   卡什曾是一名议会研究员,任职于经常散布反华言论的“中国研究小组”,而贝瑞则在中国有过教学工作经历。   这样的背景使得他们迅速被一些英媒贴上“中国间谍”的标签,尽管两人自始至终坚决否认所有指控。   案件审理过程冗长且曲折。直到2024年4月,两人才被正式起诉。   然而,英国皇家检察署(CPS)经过数月努力,始终无法获取能够证明中国对英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关键证据。   检察官汤姆·利特尔最终向法庭承认,现有证据“达不到审判的门槛”,“我们根本无法继续起诉此案”。   法官切马-格鲁布也“完全认可”检方的决定,当庭裁定两人无罪。   导致案件无法继续的核心原因,是英国政府无法满足《官方保密法》的一个关键法律要件:证明被告的行为是为“敌国”服务。   无论是之前的保守党政府还是现任的工党政府,都未曾正式将中国列为国家安全威胁。   据《金融时报》披露,英国国家安全官员甚至明确表示不会在法庭上作证称中国是“敌人”。   这种态度上的犹豫,暴露了英国政府在法律诉求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尴尬处境。   这起所谓的“间谍案”背后,折射出英国对华政策的矛盾心态。   一方面,英国一些政治势力需要“中国威胁”这样的叙事来迎合国内某些舆论氛围或达到特定政治目的。   另一方面,当需要司法系统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时,却又显得力不从心。   这种矛盾在今年6月也有体现,当时英国政府宣称中国在英“间谍活动”增加,并宣布投入8亿美元进行调查,但最终似乎也未公开令人信服的证据。   从更深层次看,这起事件反映了西方国家在对华政策上的一种普遍困境。   英国首相斯塔默曾表示,政府对中国的描述无法进行追溯性修改,此案须基于上届政府对中国的定位,“这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法律问题”。   然而,这种说法难以掩盖其中的政治考量。   英国政府需要在维护司法独立与保持对华关系稳定之间找到平衡,而证据不足使得这一平衡难以维持。   案件撤销后,两位当事人的生活已发生巨变。   卡什称这两年半如同“一场噩梦”,虽获清白但已“事业尽毁”。   贝瑞的律师则表示,当事人正“收拾生活残局”。这些个人悲剧的背后,是政治操弄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响。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这起事件的草草收场也反映了英国在地缘政治中的现实考量。   面对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全球格局,英国需要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点。   一方面,英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需要在安全领域与美国保持协调。   另一方面,英国也认识到与中国在经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合作的重要性。   这种平衡术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把握,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这起事件还揭示了西方国家对华叙事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在政治和舆论场合高调炒作“中国威胁论”相对容易,但要进入严肃的司法程序,并提供确凿证据来支持这些指控,则往往面临困难。   这种“政治炒作与司法证据之间的鸿沟”,不仅损害了相关国家的司法公信力,也对正常的中外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早已明确表示,所谓中方涉嫌“窃取英国情报”的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是恶意诋毁。   中方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不干涉别国内政。   中英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双边关系、加强互利合作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   这场持续近两年的闹剧最终以证据不足收场,或许能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基于事实的相互尊重,远比捕风捉影的指控更有助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撤销中国间谍案”发酵,英国政府否认干预 发稿时间:2025-10-09 06:51:00 来源: 环球时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