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昆仑山的雪线之上有一个地方,它是康西瓦一个地理上的“终点”,却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精神起点。 它像一个巨大的“引力场”,把跨越山海的思念与承诺都拉向自己,陈祥荣烈士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也在这里找到了最深沉的回响。 康西瓦海拔4280米,是中国最高的烈士陵园,一个离天空很近,离尘世很远的地方,它与北京的直线距离是4834公里,从和田市区出发,要在路上颠簸近十个小时。 这份遥远本身就是一种考验,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不仅仅是墓碑上的霜,更是18岁的陈祥荣和战友们每天面对的日常。 这片土地的荒芜和严酷,让他们把最滚烫的青春,永远留在了这里,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翻山越岭前来的人,每一次抵达都显得格外有意义。 但陵园的孤独,正在被一股股温暖的人流融化,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一场场心灵的朝圣。 一对来自四川的七旬兄妹,直到2015年才确认亲人长眠于此,当他们终于跪倒在墓前,那一声撕心裂肺的“我们来晚了”,瞬间就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光隔阂。 一个刚刚退役的军人,从喀什专程绕道而来,他没说什么话,只是默默地留下了自己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枚“国防服役”徽章,这是不同战场上的士兵之间,最庄重的精神交接。 还有那个来自深圳的12岁女孩吕书墨,她从学校的视频里,知道了陈祥荣的故事,也记住了他爱吃橘子,于是她就真的带着橘子,跨越几千公里,摆在了英雄的墓前。 她不仅纪念有名有姓的英雄,还拿出自己的手帕,轻轻擦拭着那些无名烈士的墓碑,这个小小的身影,和某个冬日里为墓碑拂去积雪的背影悄然重叠。 他们都在用最朴素的行动,守护着所有逝者的尊严,陈祥荣不满19岁时,留下的那句“清澈的爱”,早已不是一句口号。 它像一颗“种子”,在看到它的人心里生根发芽,催促着后来人把感动化为行动,对吕书墨来说,这次远行就是一场成长的宣誓。 她不再只是难过,而是把敬意转化为了一份沉甸甸的理想,她要考上哈工大或者西工大,将来去造我们自己的火箭和导弹。 她想用这种方式,为祖国的强大出一份力,这或许是对那些用青春,换来我们今天安稳生活的人,最好的一种告慰。 记住他们的名字,然后过好我们的每一天,并努力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这就是康西瓦的引力,它让地理上的墓地,变成了精神上的灯塔。 从拂雪的陌生人,到留下徽章的退役老兵,再到立志报国的少女,无数人的抵达,让英雄的故事不再凝固,那份“清澈的爱”正在后来者的心中,承诺着一个更加强大的未来。
花果山那家民宿的生意垮了,其实早就撑不住了。国庆那天,一个外地女游客在路边捡
【110评论】【7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