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好奇,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航天员,当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多风光,为啥之后就没再踏上太空? 其实哪是不想飞,实在是 2003 年那趟 “首秀”,早把能遇上的凶险都经历了一遍,能活着落地都算捡回一条命,身体早就经不起第二次折腾了。 那 26 秒有多难熬?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突然开始剧烈抖动,低频共振顺着舱体传过来,这种 10 赫兹以下的振动专挑人体内脏 “下手”,再叠加 6 倍重力的压迫,杨利伟后来回忆说,五脏六腑像被攥在手里拧,疼得快失去知觉,脑子却异常清醒,真以为自己要 “光荣” 了。 地面指挥中心更揪心,屏幕里他一动不动、眼睛都不眨,直到整流罩打开阳光照进来,他眨了下眼,所有人的心才落地。 这 26 秒的共振后来被技术人员彻底解决,神舟六号之后再也没出现过,但杨利伟的内脏和大脑已经受了暗伤,后来检查出的骨骼疏松,也是那次太空之旅留下的痕迹。 太空里的怪事还不止这一件。飞行途中,他突然听见 “咚咚” 的敲击声,像是有人在外面敲舱体,寂静的太空中这声音格外清晰。 当时他攥着操作杆警觉了半天,后来才搞明白,是飞船在轨运行时舱体材料热胀冷缩产生的摩擦声,但在没摸清原因的当时,那种孤独又诡异的感觉,比身体上的痛苦更磨人。 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是返回时的舷窗裂纹。飞船冲进大气层时,外面烧得通红,防烧蚀层的碎片划过舷窗,突然右侧玻璃出现一道裂纹,杨利伟心里咯噔一下,当时就想 “这下完了”。 万幸后来查清,裂纹只是外层的防烧涂层,不是舷窗本身,但那种直面死亡的恐惧,没经历过的人根本没法想象。 那次飞行后,杨利伟的身体花了好久才恢复,虽然他一直没停过航天训练,还说 “随时能出征”,但国家哪舍得再让他冒风险? 更重要的是,他手里攒下的 “生死经验” 太金贵了 —— 共振怎么应对、舱内异响要注意啥、返回时的紧急处理,这些都是用命换回来的教材。 后来他成了载人航天工程副总师,一头扎进航天员选拔和训练里,拿着离心机模型给学生演示抗负荷动作,把自己当年的经历编成应急手册,比自己再飞十次都管用。 现在神舟飞船早就能实现常态化驻留,90 后航天员能刷新出舱纪录,空间站里还能搞多国合作实验,这背后都有杨利伟当年闯出来的路。 他不是不能再登天,而是把机会留给了更年轻的人,自己站在地面当 “铺路石”。当年那个从鬼门关闯回来的勇士,早就把自己活成了中国航天的 “定海神针”,这种奉献可比再飞一次更有分量。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