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加沙消失也许是好事。一群不劳而获,没有血性的人,整天就知

士气沉沉 2025-10-10 11:25:30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加沙消失也许是好事。一群不劳而获,没有血性的人,整天就知道哭诉,要救济,然后回家,睡觉生孩子。这样的民族没有血性,没有志气,是一群扶不起来的阿斗。原先的领导人阿拉法特只会敛财和中饱私囊,把巴勒斯坦人的苦命生活当成敛财工具。巴勒斯坦没有人真正的想建国的,建了国没有了援助,他们咋生活? 这种说法听起来刺耳,甚至有些残忍,但它确实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以某种形式流传着。它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接剖开了巴勒斯坦问题中最令人难堪的一面。 这种观点的核心,并非单纯的地缘政治或军事冲突,而是直指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模式。 你想想看,当一个群体的形象,长期与废墟、帐篷和排着长队领取救济物资的画面绑定时,外界会怎么想?同情心是有限的,时间久了,难免会从同情转向疲惫,甚至生出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 这种情绪的滋生,和巴勒斯坦内部的领导层脱不开关系。阿拉法特这个名字,曾经是反抗的象征,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和他身边人的形象变得模糊起来。 国际上流传着关于他个人财富的惊人数字,几十亿美元的传闻,让生活在困顿中的巴勒斯坦人情何以堪?当人民的苦难成了某些人向国际社会哭穷要钱、巩固自己地位的筹码时,整个反抗事业的正当性就被腐蚀了。 这就像一个家庭,大家长一边在外面哭诉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一边却偷偷把钱塞进自己的腰包,孩子们看在眼里,心里会怎么想? 他们还会相信这个家能好吗?这种信任的崩塌,是比任何外部封锁都更致命的打击。它让一种犬儒主义的心态开始蔓延:建国?那不过是领导人的又一个口号罢了。 更让情况雪上加霜的是内部的分裂。阿拉法特之后,巴勒斯坦并没有走向团结,反而分裂成了两块,西岸的法塔赫和加沙的哈马斯。 这两派互相看不顺眼,甚至兵戎相见。一个民族,连自己的内部都无法统一,连一个能代表所有人的政府都建立不起来,又谈何建国?这就像一个想创业的团队,几个合伙人天天内斗,互相拆台,项目还没启动,就先散伙了。 哈马斯控制加沙后,其治理方式更是让外界对其建国的诚意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他们的精力似乎更多地放在了对抗上,而不是建设。 加沙的港口没有建成,机场一片废墟,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但武器和火箭弹却似乎从未断绝。这种选择,让很多人觉得,他们想要的或许不是一个能让人安居乐业的国家,而是一个永恒的战场。 于是,一种非常现实甚至冷酷的推论就出现了:他们真的想建国吗?建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承担责任,要建立税收体系,要搞经济建设,要处理垃圾,要供电供水,要对每一个公民的生计负责。 这太难了,也太累了。而现在呢?有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这样的机构存在,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助送上门来。 虽然生活困苦,但基本的生存似乎有了保障。领导人可以靠分配援助资源来巩固权力,普通人则习惯了等待和接受。一旦建国,这口“免费的饭”可能就没了。到那时,没有援助,没有外部输血,他们靠什么生活? 靠那片被封锁和战火蹂躏的土地吗?这种想法,无疑是对“建国”这一神圣理想的巨大讽刺,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某些人对巴勒斯坦现状的悲观解读。 这种将一切归咎于内部的看法,当然有失偏颇,它完全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和封锁。但问题是,这种声音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宁愿相信这样一个残酷的“内因论”? 当一个民族的叙事里,充满了受害者的哭诉,却鲜有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时,当他们的领导人一次次让支持者失望时,这种声音就会越来越大。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或许不是巴勒斯坦人的全部真相,但至少是国际社会眼中,那个令人失望和困惑的侧影。 这种看法到底是对是错,还是说,真相远比这更加复杂,隐藏在层层迷雾之后?这或许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去寻找答案。

0 阅读:159

评论列表

天星

天星

4
2025-10-15 09:44

哈马斯不对抗早就被灭了

一叶知秋 回复 10-15 22:15
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人对抗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对抗了?加沙在哈马斯裹挟下对抗得到了什么?

时代

时代

2
2025-10-11 08:55

和流浪猫一样有些人要准时喂养,吃完后还撇撇嘴,嫌调料放多了

49xxx77

49xxx77

1
2025-10-15 06:37

耶和华又要熬肥皂咯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