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夏西北局发生了一起枪击大案,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陈正人

轩叔观察 2025-10-10 13:29:21

1941年夏西北局发生了一起枪击大案,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陈正人与军法处处长莫文骅(未来的开国中将)产生重大分歧,莫文骅反对处决疑似犯案的两名高级干部,但陈正人坚决要求死刑,还怒骂:你还想当政治部主任吗?[无辜笑] 当时八路军359旅的两名干部外出执行任务,与当地县大队人员起了争执,混乱中有人开了枪,虽然没人受伤,但事情闹得很大,西北局决定严查。 当时的西北局组织部部长陈正人态度强硬,直接提出要枪决涉事的359旅干部,他的理由很直接,战时更要严明纪律,谁动枪就是破坏军纪,必须杀一儆百,否则根据地会乱套,这个判决很快就下来了,只等执行。 但军法处处长莫文骅拿到案卷后,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卷宗里的证词互相矛盾,谁开的枪说不清楚,事情经过也对不上,双方各执一词,现场又没有其他证人,这种情况下就要判死刑,莫文骅觉得太草率,拒绝在执行令上签字。 这一拒签压力全来了,陈正人是西北局的重要领导,他已经定了调子,下面的人不签字就是不配合工作,有人劝莫文骅:“上面都发话了,你就别较真了。”但莫文骅认死理:“人命关天的事,证据不清楚怎么能判,万一杀错了人,这个责任谁担得起。” 他顶住压力,坚持要求重新调查莫文骅把涉案的人分开关押,一个一个单独问话,不让他们串供,同时派人到现场找目击者,把当天在场的人挨个走访,这一查就查了好几天,案情慢慢清晰起来。 原来开枪的根本不是359旅的干部,而是县大队的人,当时双方发生口角,县大队那边有个人情绪激动,掏出枪来想吓唬对方,结果走火了,因为现场乱,加上事后双方都在推责任,才搞得不清不楚。 真相大白后,西北局撤销了对359旅干部的死刑判决,两条人命就这样保住了,事后有人问莫文骅:“你当时就不怕得罪领导?”他说:“我怕,但更怕冤枉好人,我是军法处处长,职责就是把案子查清楚,不能糊里糊涂地签字。” 莫文骅的坚持看起来只是保住了两个人,实际上意义更大,它告诉边区的干部们,再特殊的时期,该走的程序不能省,该查的证据不能马虎,这种做法慢慢形成了一种风气,后来边区处理类似案件,都会更加慎重。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公正的追求,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守住底线,纪律重要,但不能成为冤枉人的理由,效率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公正为代价,只有把每个案子都办成铁案,才能真正树立威信。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担当!莫文骅将军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对生命负责’,现在的干部都应该学学这种较真精神。”   “陈正人虽然做法激进,但初衷也是为了严明纪律。战时状态确实需要铁腕,不过幸亏有莫文骅这样的平衡力量。”   “看完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没有莫文骅坚持复查,两条人命就这么稀里糊涂没了。程序正义真的不能只是口号。”   “历史总是相似的。现在有些领导也爱用‘还想不想干了’威胁人,可见坚持原则从来都不容易。”   “事实证明: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当年边区就能做到有错就改,这才是共产党强大的真正原因。”   “建议把这件事写进干部培训教材!比开十场廉政会议都管用,真相和人命永远该排在第一位。”   如果您是当时的莫文骅,面对上级压力和前途威胁,会选择坚持真相还是服从命令?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线的《党史频道》收录的权威党史著述

0 阅读:114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