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贸易的脱钩是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战略博弈,其根源可追溯到美国对我们发起的“大豆战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们原本是大豆净出口国,但这一格局在1995年后发生逆转。这一切始于美国对我们发动的一场大豆战争。1982年,美国实现了转基因技术突破,并开始在全球搜集种子样本,特别是获取到了我们的大豆样本。通过分析我们大豆的高产和抗病基因,美国研发出转基因大豆。这种大豆凭借产量高、成本低和出油率高的优势,逐渐取代了我们的本土大豆。 为了保护本国大豆产业,我们曾采取进口配额制。然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我们同意取消对大豆的进口限制。这一决定使得我们的大豆产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美国随后通过一系列手段彻底摧毁了我们的大豆种植业。2003年,美国宣布大豆减产导致国际价格飙升,我们的压榨企业被迫高价采购大量的美国大豆。然而,当我们的企业完成采购后,美国突然又宣布大豆丰收,国际价格随之暴跌。我们企业手中的合同顿时变成了烫手山芋,退单的话,就需要支付巨额的违约金,还会被列入黑名单;硬扛的话,则意味着资金链断裂。这一涨一跌之间,我们的榨油企业只能选择破产。这一事件导致了中国70%以上的民营豆油企业轰然倒下,西方四大粮商趁机低价收购,进一步牢牢掌握了大豆的定价权。美国对我们发起的这一场“大豆战争”,真正让我们意识到:大豆不是普通的豆子,而是国际贸易中的战略筹码。 经历了2003年的教训,我们开始了漫长的大豆供给自主化道路。我们双管齐下调整战略,一方面在国内推动大豆产业复兴,扩大种植面积确保基本盘;另一方面则在海外进行布局。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大豆扩种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的大豆播种面积从2021年的1.26亿亩增加至2023年的1.57亿亩,总产量由1639万吨增加至2084万吨。 与此同时,我们还与巴西展开深度合作,之所以选择在巴西扩大大豆种植,因为巴西光热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大规模种植。我们提供从土地整理到收割销售的全套服务,并帮助巴西改善基础设施,修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铁路,以降低物流成本。在金融方面,我们的银行为巴西大豆出口公司提供订单融资,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我们的大豆供应,还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
中美最后的结果,在中美巨额关税下,中美贸易已经清零,接下来中美只有两种结果。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