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沙特阿拉伯宣布了 10月9日,沙特阿拉伯外贸总局(GAFT)公告:应本地铝业巨头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饮料易拉罐铝盖正式立案反倾销。被锁定的产品规格极细——厚度0.213~0.250毫米、直径50~63毫米,正是红牛、可乐、气泡水最常用的小尺寸盖。倾销调查期锁定2024全年,损害追溯却一口气拉回2021年初,四年数据一锅端,意图明显:算总账。 别光看这小小的铝盖,里头藏着沙特经济转型的大算盘。所谓的“本地铝业巨头”,明眼人都能猜到跟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脱不了关系,这家掌控着中东过半铝产能的企业,早就在《国家工业战略》里把“铝制品本土化”列为核心目标。你可知道,中国铝产量占全球60%,铝制品出口量占30%,单是饮料铝盖这类细分品,靠着规模化生产把单价压到了沙特本土产品的七成,这才有了近四年的市场扩张。沙特这次把调查期拉到四年,根本不是查“短期倾销”,是要把中国铝盖挤占的市场份额,连本带利算回去。 这事儿更不是孤立的“针对”,早有苗头。今年6月,沙特刚对中国不锈钢管征收6.5%-27.3%的反倾销税;去年12月,更是对中国的混凝土改进剂加征最高34%的关税,理由跟这次如出一辙——“保护本土产业”。背后的逻辑太清晰了:沙特搞“2030愿景”要摆脱石油依赖,工业制造是重中之重,可本土企业刚起步,哪扛得住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就拿饮料行业说,沙特一年要消耗120亿个易拉罐,铝盖占包装成本的15%,中国货一进来,本土铝厂的订单直接掉了三成,不找个由头拦着,自家产业根本起不来。 但沙特这招“算总账”,怕是给自己埋了坑。那些喊着“受冲击”的本土铝厂,其实连0.2毫米级别的精密冲压技术都没吃透,之前全靠进口设备凑活,产品合格率还不到85%。中国铝盖企业不一样,从铝锭到成品能实现全产业链把控,光浙江一家工厂,一天就能产5000万个合格盖,运到沙特也就10天航程,性价比根本没法比。真要是加征反倾销税,最先喊疼的不是中国企业,是沙特的饮料巨头——红牛沙特分公司去年刚跟中国厂商签了三年供货协议,一旦涨价,终端售价就得跟着提,老百姓不买账,最后亏的还是本土商家。 更有意思的是沙特的“双重标准”。2022年,这家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美国子公司,在中国申请反倾销税率继承时,还拿着“企业重组”的理由要优惠,中国商务部二话没说给了17.3%的特惠税率,没按“其他美国公司”的48.6%算。如今轮到中国产品,就立马摆出“贸易救济”的架子,这种选择性执法,难免让人觉得是“柿子挑软的捏”。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倒未必是坏事。单纯靠低价抢市场的时代早该过去了,沙特的反倾销反而成了转型的推手。之前应对不锈钢管反倾销时,已有企业在沙特找了本地合作伙伴,搞“技术+产能”合资,既提升了本地化率拿政策红利,又避开了贸易壁垒。再说,中国铝制品出口前十的国家里根本没有沙特,东南亚、南美市场还在增长,实在犯不着在一棵树上吊死。 说到底,沙特的“算总账”是转型期的焦虑,可贸易保护从来不是长久之计。本土企业要是靠关税护着,不补技术短板,迟早还是会被市场淘汰。中国企业更得明白,低价牌不能打一辈子,往高附加值、本地化合作转,才是真的破局之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每一次林园被嘲笑的时候,大概率就是未来5-10年的长期底部。从月线上来看,现在的
【11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