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中国和西班牙共同宣布了 当地时间10月9号,中国—西班牙贸易投资对接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成功召开。对接会现场气氛热烈,300多位中西企业和商协代表齐聚一堂,谈项目、谈合作、谈规划。与会现场就有9项合作项目签字落地,对接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当西班牙工业、贸易与旅游部秘书长在马德里会议中心签下首批合作文件时,这场看似常规的经贸会议,实则是中国突破欧美围堵的战略妙手。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48%反补贴税的敏感时刻,西班牙选择向东方敞开大门,背后是南欧国家寻求战略自主的艰难突围。 西班牙并非随意选择的合作伙伴。它是欧盟第四大经济体,但工业产值仅为德国的三分之一,这种"中等体量"使西班牙既能保持决策自主,又不至于过度刺激欧盟。中国选择西班牙,好比下围棋时抢占"金角银边"——既避开德法核心区的阻力,又能撬动南欧市场。 更妙的是时机把握。会议安排在欧盟新一届委员会履职前一个月,此时旧班底忙于交接,新班子尚未到位,政策空窗期让合作得以快速推进。这种对欧盟决策节奏的精准把握,体现中国外交的老道。 签约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德时代与西班牙电气公司的储能电站项目。该项目将在地中海沿岸建设欧洲最大储能网络,容量达2GWh。表面看是商业合作,实则是为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入欧洲开辟"绿色通道"——储能设备不受反补贴税限制。 更深远的是标准输出,中国企业在项目中采用国标储能系统,若成功运营,将动摇欧盟在新能源领域的标准制定权。西班牙能源部长私下承认:"中国标准在成本和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 华为与西班牙电信的数字城市项目值得玩味。马德里将建设"5G智慧港口",采用中国云计算技术。尽管美国施压排除华为,但西班牙以"技术中立"为由坚持合作。这种务实态度,源于西班牙数字基建的落后焦虑——其5G覆盖率仅为德国的一半。 更关键的是数据通道,项目包括建设直连中国的海底光缆,这将打破美国主导的跨大西洋数据霸权。欧盟数字事务专员虽表担忧,但无法反对"基础设施更新"。 中粮集团与西班牙农业巨头的合作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项目包括在瓦伦西亚港建设欧洲最大粮食中转站,年吞吐量500万吨。这既是中国保障粮食供应链的举措,也是西班牙争夺欧盟农业话语权的筹码。 更隐蔽的是种子战争。中方获得西班牙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使用权,而西班牙企业引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这种"技术换基因"的合作,规避了欧盟严格的生物技术管制。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会议当天刻意保持距离,但工业部长却高调出席。这种"政冷经热"的安排,既安抚了欧盟内部对华强硬派,又不耽误务实合作。意大利前经济部长评价:"西班牙正在复制我们当年的'低调合作'模式。" 更聪明的是多边框架运用。合作项目均纳入"中国-欧盟投资协定"框架,使批评者难以指责西班牙"单独行动"。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减轻了外交压力。 美国驻西班牙大使在会前曾发出警告,但西班牙外交部以"商业自由"为由不予理会。这种强硬态度背后,是西班牙对美国影响力的重新评估——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西关系裂痕尚未完全修复。 更关键的是北约内部矛盾,西班牙需要美国提供安全保障,但不愿牺牲经济利益。中方巧妙利用这一矛盾,将合作包装为"促进南欧就业",使美国难以公开反对。 德国对西中合作保持沉默,法国则表达"关切"。这种差异反映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分裂。西班牙趁机拉拢希腊、葡萄牙等国,形成"南欧亲华阵营",增强在欧盟内部的话语权。 更深远的是欧亚大陆桥构想,西班牙希望成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门户,与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竞争。这种定位调整,可能重塑欧洲物流格局。 2026年西班牙大选后将产生新政府,2027年欧盟对中国政策可能调整,2028年美国大选带来变数。这三个时间点,将决定合作能否持续。 但中国企业已做好风险对冲:项目融资采用人民币和欧元双币种结算,关键设备实行本土化生产。这种"鸡蛋分篮"策略,体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熟度。 中西贸易投资会议的成功,是中国应对欧美围堵的经典案例。它证明:在战略僵局中,寻找次级突破口比正面强攻更有效。西班牙这个"南欧支点",可能成为中国稳定欧洲关系的定海神针。 真正的战略家懂得,最大的成功不是击败所有对手,而是让对手变成伙伴。中国在西班牙的布局,正在改写欧亚大陆的经济地图。 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西班牙 企业出海西班牙 西班牙对华合作 西班牙商务陪同 西班牙购物 西班牙经贸 马德里经贸会谈 信息来源:中国—西班牙贸易投资对接会在马德里举行 2025-10-10 11:34·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