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拒收就断供?波音公司CEO放话,一但中国航司不肯接受飞机,就将停止飞机供应,本想以此来给中国市场施压,可结果却让他“认清”了现实。 今年4月18日、19日和21日,我国连续拒收了三架波音飞机,这对波音公司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一般情况下,如果客户连续退货,尤其是来自大客户的拒收,厂方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歉意,反思产品质量并承诺改进。 但波音这次的反应却出乎意料——不仅没有低调处理,反而态度强硬。 在发布会上,波音公司CEO凯利·奥特伯格情绪激动地表示,如果中国航空公司拒绝接收波音飞机,公司将考虑停止向中国交付新机型。 据内部传闻,他甚至提出让中国承担高达数百亿元的违约金。 但中国商务部当即回应,明确表示将依照《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拒绝无理诉求。 这场风波不仅牵动中美航空供应链,也再次暴露出国际大企业在面对重要客户时的态度与策略差异。 十年前,中国民航市场几乎被波音737和空客A320瓜分,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那时候,波音每年向中国交付飞机已成为惯例,2019年之前,每年稳定供应超过50架,占其全球交付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可以说,中国市场曾是波音最重要的客户之一。 时代的发展让格局发生了变化。两起737MAX的致命坠机事故,如同当头棒喝,不仅动摇了全球市场对波音的信任,也让中国成为第一个采取停飞措施的国家。 这一暂停持续了将近三年,直到2022年才恢复运营。信任一旦破裂,再重建难度极大。 这种不信任很快体现在数据上。 去年,波音净亏损高达118亿美元,而过去六年累计亏损已达到356亿美元。 在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国市场,波音份额已经下降到不足三成,相比之下,空客强势占据了65%的市场份额。 2023年,空客向中国交付了76架飞机,而波音仅为18架。传统优势不再,新的力量正在崛起。 中国市场不再只是被动的买家,它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增长引力场。2023年,中国国内旅客运输量达到6.8亿人次,比2019年增长12%,创历史新高。民航局预计,未来五年,中国至少需要新增1500架民用飞机,而长期来看,20年内需求可能达到8000架。 这么庞大的市场,没有任何航空制造商会轻易放弃。尤其对波音而言,中国市场贡献了其全球民用飞机营收的18%,销量占全球四分之一。此时对中国市场采取“断供”,无异于自损利益。 而中国手中握有的底牌,更是改变局势的重要因素——国产C919客机。它已从概念变为现实,东航首架C919自投运以来,近一年时间内完成超过500次商业航班,运送旅客突破10万人次。 市场对C919的信心日益增长,目前订单量已超过1200架,有消息称甚至达1500架,其中三大航——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已联合订购280架。 随着年产量计划从25架逐步提升到未来冲刺100架甚至150架,C919背后展示的是整个中国航空工业实力的显著提升,也让中国在全球航空市场的话语权正在稳步增强。 中国商飞自己的设计院,已经能独立搞定航电系统。 更关键的是,中国民航局建立了自己的安全验证体系,不用再看美国FAA的脸色。 所以,波音高管那句失算的威胁,更像是一声旧时代的挽歌。 他紧紧抱着“生产垄断”的老黄历,却没看到“市场引力”和“自主产业链”这两根新的杠杆,早已撬动了全球航空业的权力天平。 世界航空制造业,正从波音、空客的“双寡头”时代,不可逆转地滑向一个包含中国商飞在内的,“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中国重拳出击,一波接一波落下,美国撑不住了,特朗普威胁要“脱钩”这次美国真撑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