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中学语文教师区桂芝在台湾孙文学校演讲台上说,“中国国民党不是美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不是日本国民党,所以中国国民党当然有责任和道义把民众带回中华民族的道路、带回华夏文明的道路,带回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道路! 所以中国国民党人,请先确认你们的党魂就是中国!没有了党魂,便如人类失去了灵魂,那么这个党就算亡党又如何?” 一位在台北第一女子高中教了三十年语文的老师,区桂芝,站上孙文学校的讲台,用几句话就点燃了舆论场。 她的话之所以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不是因为政治辞藻有多华丽,而是因为它直接砸在了很多人心里那个最深的问题上:我们到底是谁?这整件事的核心,就是一场关于“根”与“魂”的拉扯。区桂芝,就是那个用自己活生生的生命故事,去撬动整个台湾身份认同困局的人。 区桂芝的底气,首先不是来自什么大道理,而是一种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家族记忆。不久前,她回到广东高明的老家,站在祖辈留下的青砖大屋里,看到父亲童年照片时瞬间就哭了。那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血脉源头被猛然确认的冲击。 这种情感的种子,早在1963年她出生在基隆时就埋下了。父母从广东来到台湾,在茅草屋里拉扯大八个孩子,家里穷得学费都要去借。但父母教她的那句“人穷志不可短”,和坚守的中国传统家教,早已刻进了她的骨子里。 所以,当她看到现在台湾的一些人,“宁可认美国当主子,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时,那种痛心疾首,不是什么政治表演,而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背叛。对她来说,这不只是路线问题,更是对血脉和根源的遗忘,她没法接受。 她把这种对个人根源的追问,尖锐地指向了一个百年政党——国民党。区桂芝直接把国民党的“魂”定义成了“中国”,一下子就把话题从蓝绿恶斗的泥潭里,拔高到了文化存亡的高度。 “没有了这个魂,就算亡党又如何?”这句话太狠了,但又不是诅咒,更像是一种价值排序的宣告:文化的“魂”,比政党的“躯”重要得多。 她还给国民党划了条清晰的红线:“不是美国国民党,也不是日本国民党”。这就是要斩断它在现实政治里摇摆的念想,把它拽回到唯一的历史坐标上。 这也不是她自己发明的,回看历史,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抗日,国民党的命运一直和中国近现代史捆绑在一起。她要求这个党带大家找回华夏文明,其实就是在提醒它,别忘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区桂芝的呐喊能激起这么大共鸣,正是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台湾社会那个身份认同的“结”。这个结太复杂了,闽粤移民、日本五十年的统治、国民党迁台、再到后来的本土化浪潮,一层层历史叠上来,让很多人都迷茫了。 最矛盾的现象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喝着大陆的网红奶茶,追着大陆的综艺节目,但一提到“中国”这个符号,心理上又觉得很疏远。这种文化和政治认同的割裂,就是区桂芝想捅破的那层窗户纸。 她的声音,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另一种可能。文化归属和政治立场,真的非要捆绑在一起吗?承认自己的中华文化血脉,和守护台湾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乡亲,其实根本不冲突。一个人完全可以同时是台北人、是台湾人,也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不该是一道单选题。 而区桂芝自己,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三十年。这场为了文化记忆的“抗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课堂上和学生辩论郑成功到底算哪国人,到2023年走上街头,抗议课纲删掉顾炎武的《廉耻》。她的发言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几十年坚持下来,必然会发出的声音。 也正是这份执着,让她的声音在这个吵闹的时代里,显得格外有力。 信息来源:台湾历史学者、教师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 呼吁重申历史正义 2025年9月20日21:52中国新闻网
台湾省中学语文教师区桂芝在台湾孙文学校演讲台上说,“中国国民党不是美国国民党,中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12 13:52:12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