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我们现在说的话,绝大多数

不吃药的五块 2025-10-12 19:50:03

“没有日语,中国人就没法说话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员称:“我们现在说的话,绝大多数都是日语!”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里,有不少词其实是“进口货”,其中很多确实源自日本,例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哲学”等学科名称,以及“经济”“社会”“文学”“文化”等词汇,最初都是从日语传入汉语的。 如果这些词消失了,日常交流确实会有些不便,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就无法独立表达复杂概念。 语言自古以来不断发展变化,汉语也不例外,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比中国更早接触到西方科学和思想。 日本在翻译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术语时创造了许多新词,这些词后来回流中国,弥补了当时汉语在西学领域的空白,也让知识传播更为顺畅。 因此,汉语作为一个自我完善的语言体系,本身就拥有丰富的词汇和强大的造词能力。 虽然部分学科术语源自日语,但汉语本身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词汇,比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语花香”,足以表达丰富的意境和复杂的概念。 曾几何时,以高晓松为代表的某些“文化公知”在公共平台上大放厥词,公然宣称“现代汉语中有一半的双音节词都来自日语”。 这种看似渊博的论调,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学界的辨析,已然显露出其荒谬的本质。这根本不是在做严谨的学问,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包装的“文化破坏”! 其背后的意图,便是通过杜撰和夸大所谓的“语言负债”,来瓦解国人对自身母语的深厚自信,进而动摇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根基! 汉语,是拥有五千年不间断生命的伟大语言,它的词汇系统,自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与惊人的创造力。 没有日语这点“边角料”,浩瀚的中华文明就无法传承了吗?恰恰相反!我们的祖先早已用传承千年的汉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不朽的篇章。 我们的圣贤早已用精妙的汉语,凝练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激励了无数代子孙后代的至理名言。这些深植于我们文化血脉中的瑰宝,与日语何干? 想想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你吃了吗?”“柴米油盐”,还有“山、水、家”这些基本概念,哪个是外来的? 再翻开《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巨著,在没有那些近代新词的情况下,汉语的表达力照样出神入化,所以说,日语借词顶多算是补充,绝不是我们的语言基础。 汉语真正的强大之处,不在于它有多“纯净”,而在于它有一个无比稳定的内核和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我们来做个思想实验:如果把汉语里所有的日语借词都删掉,我们的交流会崩溃吗?并不会。 我们照样能说话,无非是把“科学”换回“格致”这样的老词儿,核心交流不受影响。 但反过来,如果把日语里的汉字词都拿掉,那他们的语言系统可能就要面临大麻烦了,连数数、说地名都会变得困难。这就说明,汉语的根基牢不可破。 更厉害的是,汉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改造。日本来的网络词“打call”,到了中国就有了新的文化味道;英语词被我们重组成“微博”、“网购”这样的标准汉语词。 这种强大的同化能力,才是汉语生命力的关键。语言交流从来不是单行道,我们创造的“给力”、“土豪”不也一样在日本流行嘛。 所以,“汉语离不开日语”这个说法,是把补充当成了支柱,把“远亲”错认成了“爹妈”。 我们真正该自信的,不是语言有多纯粹,而是它那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的内核,以及那份海纳百川、自我更新的从容与强韧,这才是汉语真正的样子。

0 阅读:213
不吃药的五块

不吃药的五块

旧曲重听记忆闪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