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专家提出惊人建议:修建中-俄-美跨洲际铁路,将三国团结起来。 现在,卡拉

诸葛利剑 2025-10-12 23:31:25

俄罗斯专家提出惊人建议:修建中-俄-美跨洲际铁路,将三国团结起来。 现在,卡拉加诺夫是国家研究大学高等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事务学院学术主管。他指导学生研究,审阅论文,推动学术项目。他的观点强调俄罗斯向东方转向,加强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在最近的文章中,他提出“东方转向2.0”概念,建议利用西伯利亚资源面向亚洲市场。他还参与核威慑讨论,主张调整战略以应对欧洲紧张局势。他的意识形态项目包括制定俄罗斯未来蓝图,批评消费主义影响。这些活动让他保持在俄罗斯决策圈的核心位置。 2025年10月7日,谢尔盖·卡拉加诺夫公开提出修建一条连接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的跨洲际铁路。这个计划从中国东北出发,穿越西伯利亚,过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再延伸到美国本土。全长约1.3万公里,时速设计超过350公里,两天内就能从起点到西海岸。卡拉加诺夫强调,这能促进三国贸易和人员流动,加强地缘合作。但他自己也说,未来30年开工概率只有5%。这个低概率反映出项目的巨大挑战,却也显示俄罗斯对开发的迫切需求。 类似想法不是新事。早在1890年,美国科罗拉多州首任领地总督威廉·吉尔平就提出过跨洲际铁路,通过白令海峡连接欧亚和美洲。20世纪60年代,中国裔美国工程师林同炎设计“洲际和平桥”,包括桥梁和隧道结合。1992年,林登·拉鲁什夫妇推动欧亚大陆桥概念,连接欧洲、亚洲和美洲。2014年,中国学者王梦舒建议“中俄加美”高铁线,8000英里长,通过海底隧道。俄罗斯前铁路总裁弗拉基米尔·亚库宁也支持过类似项目。这些历史提议都面临相同障碍,却反复被提起,显示出地缘战略吸引力。 西伯利亚人口问题是最直接的绊脚石。2025年数据,西伯利亚和远东总面积超1000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600多万,远东620万居民分布稀疏,很多地方每平方公里不到1人。自苏联解体,远东人口从810万降到如今水平,年轻人迁往莫斯科等西部城市。开发需要增加近1000万人口,但俄罗斯移民政策难以吸引足够劳动力。没有足够居民,铁路修好也难维护,沿线服务和货运需求不足。历史数据显示,人口流失趋势持续,政策调整缓慢,这让项目基础薄弱。 经济压力同样沉重。2025年第二季度,俄罗斯经济增长1.1%,但环比萎缩0.6%,通胀率8.8%。中央银行把基准利率调到17%,试图稳住下滑。项目初始投资估算600亿美元,现在考虑物价和极地成本,可能超2000亿美元。俄罗斯2024年军费预算才1000亿美元,独自负担不可能。卡拉加诺夫希望中美出资,但这种模式难获接受。美国和俄罗斯关系紧张,中国虽有基建经验,但风险分担不均。相比之下,俄罗斯经济依赖能源出口,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有限。 技术难题层层叠加。西伯利亚冻土区冬季气温零下50度以下,土壤冻硬,夏季融化成泥浆,路基易沉降。中国青藏铁路用太阳能热棒技术解决类似问题,但西伯利亚冻土面积是青藏高原三倍,全球变暖加速退化,维护成本高企。白令海峡需103公里海底隧道,比英吉利海峡隧道长一倍,每年施工期仅五个月,材料耐低温腐蚀技术未完全成熟。轨距差异也是麻烦:俄罗斯轨道宽于中美,列车过境需换轮,影响时速。Interbering项目提出三条平行隧道,但工程复杂,资金和技术门槛高。 俄罗斯对中国的心态双重。一方面羡慕中国基建,如中吉乌铁路2024年开工顺利,展示冻土技术和资金实力。北极航道合作务实,2025年中国货船走这条线18天到欧洲,缩短近三成距离。中老铁路规模适中,通车后效益明显。这些项目基于互信和需求,进展快。另一方面,俄罗斯视远东为战略敏感区,对中国投资警惕,担心掌控力减弱。这种矛盾心态让合作打折。卡拉加诺夫的提议更像战略信号,表达开发需求,测试中美态度,重申向东政策。

0 阅读:53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