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廖汉生中将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各大军区的岗位都已经满员了,只有新疆军

熹然说历史 2025-10-12 23:46:44

1957年,廖汉生中将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各大军区的岗位都已经满员了,只有新疆军区是由王恩茂一人既当司令员又当政委,还是新疆分局第一书记,一人身兼三职,比较忙碌。 廖汉生1911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土家族,十几岁就跟着贺龙参加革命。从红军时期的师政委,到抗战时期的军分区政委,再到解放战争的军政委,他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特别是在西北战场,他对那片土地的地形民情都很熟悉,和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建国后,他担任过陆军第一军政委兼青海军区政委、西北军区副政委,1954年还当上了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组织上安排他进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深造。 两年学习转眼就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候。战役系这批学员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各大军区都等着要人。廖汉生心里一直惦记着西北,毕竟在那边干了多年。当时原来的西北军区在1955年已经撤销,一分为二成了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兰州军区那边,司令员张达志、政委冼恒汉,都是他的老战友,班子齐整,根本插不进去。 王恩茂是1952年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的,一直主持新疆的党政军工作。到1957年这会儿,他一个人身兼新疆军区司令员、政委和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三个职务,工作负担确实很重。廖汉生就想,既然王恩茂这么忙,我去给他分担点,担任司令员,让他能腾出手专心抓党政工作。这想法挺合理,于是他找总干部部部长肖华谈话时,就直接提出了这个请求。 肖华听完没马上表态,只说需要报告上级研究。接下来几天,廖汉生看着身边同学陆续接到调令,自己却迟迟没消息。等通知终于下来,却是让他留在南京军事学院当院长。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去新疆的事黄了,反而要留校办学。 廖汉生不是那种闷着不说话的性格,他找到彭德怀元帅,直言不讳地表示不理解。“我只在抗战时当过党校教育科长,对现代化教学真不懂。让我带兵打仗还行,办军事院校这事,我心里没底。”彭德怀给他分析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能去新疆。新疆的情况太特殊,民族关系、宗教问题、边防压力交织在一起。王恩茂能稳住局面,靠的是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和在当地建立的威信。特别是在推进社会改革时,别的领导想快刀斩乱麻,王恩茂却坚持稳扎稳打,先试点再推广,把复杂的南疆局面给控制住了。现在贸然调整领导班子,可能会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廖汉生虽然能力强,但刚从学校出来,对新疆当前的具体情况不够了解,两个人搭班子还得有个磨合过程。中央考虑的是维持现有体制的稳定,这才是首要任务。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让他当院长。南京军事学院当时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问题,全盘照搬苏联那套,和中国实际脱节。课堂上讲的都是外国战例,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反而讲得很少。这让从战场上走出来的将军们很不适应,不少学员把意见写成报告递上去了。学院需要改革,需要有人来打破旧框框。廖汉生和张震在学习期间就对教条主义教学提出过质疑,在学员中有威信。没办过学校反而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这反倒成了优势。 几天后,军事学院大礼堂里召开干部大会,宣布新的领导班子任命。廖汉生和张震站在主席台上,台下议论纷纷。不少人觉得奇怪,两个刚毕业的学员当正副院长,这可是头一回。廖汉生发言时没绕弯子,直接承认自己不懂教学管理,请大家多帮助。但他也讲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军队是怎么打赢的?靠的是实事求是,靠的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办军事院校也应该这样。我不懂教学,但我懂打仗需要什么样的指挥员。”会场响起了掌声,虽然不算热烈,但很真诚。 廖汉生在院长位置上干了三年,确实推动了不少改革。他和张震经常组织教员下部队调研,了解基层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教学内容也做了调整,增加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例分析,让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每次听课他都记录问题,课后和教员讨论改进办法。学院的风气逐步转变,教条主义现象得到了纠正。 1960年一月,廖汉生调任北京军区政委,这一干就是整整七年。北京军区担负着保卫首都的重任,他到任后狠抓战备训练,经常深入基层连队。他不喜欢坐在机关里发文件,更愿意到部队去看看真实情况。有一次去某部视察,他不坐指挥车,而是和战士们一起步行拉练,晚上宿营时到各个班排查看被子够不够厚、伙食好不好。这种务实作风让战士们感到亲切。 后来的岁月里,廖汉生又担任过沈阳军区第一政委、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他还先后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军委委员。对于组织上给的各种荣誉,他看得很淡。有人提议给他更高的职务,他都谦虚推辞。他常说自己就是个老兵,能为党工作一天是一天。2006年十月五日,廖汉生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0 阅读: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