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陈毅和刘伯承到西柏坡一天了,还没去看毛主席,主席说:这个两个人一定是先给恩来和老总送礼去了,陈毅投其所好,悄悄地给主席带了一大包好东西,这下主席乐了![无辜笑] 当时正值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关键阶段,陈毅与刘伯承风尘仆仆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他们并未立即前去见毛泽东,而是先走访了周恩来和朱德的住处,毛泽东得知后不但没有不快,还风趣地说:“他们这是先到周、朱那里‘串门’去了。” 果然陈毅怀里揣着一份特别的礼物,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环境下极为稀缺的三五牌香烟,当陈毅将这份心意呈上时,毛泽东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这段深厚的革命情谊可以追溯到1928年井冈山会师,当时陈毅随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从此开始了他们并肩作战的岁月。 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陈毅曾被推选为前委书记,职务一度高于毛泽东,但陈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多个场合强调:“红军能够创建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和朱德的正确领导。”这种胸襟与格局,为后来确立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共事多年两人在工作中难免有不同意见,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陈毅每次与毛泽东讨论工作后,若觉得自己的言辞不够妥当,总会找机会再次沟通,而毛泽东也从不计较这些工作上的争论,他曾对身边人说:“陈毅是个直性子,有什么说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同志关系。” 除了革命工作,两人在文学上也有着深厚的共鸣,陈毅十分珍视毛泽东的诗稿,而毛泽东对陈毅的《梅岭三章》尤为欣赏,在讨论革命历程的艰苦时,毛泽东常常会吟诵其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认为这充分展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 时间来到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陈毅与刘伯承再次来到西柏坡,向毛泽东汇报渡江战役的详细计划,毛泽东仔细审阅了作战方案,指出这场战役将动员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其规模将超越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渡江军事行动,在谈话的最后,毛泽东特别叮嘱:“我们要加快培养年轻干部,未来的建设需要更多年轻人挑起重担。” 上海解放战役是解放军面临的全新挑战,陈毅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创造性地提出了“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战术原则,要求部队在解放上海的过程中“不打炮、不扰民”。 入城后十万解放军官兵严格遵守纪律,夜宿街头,这一画面通过路透社等西方媒体的报道传遍世界,为新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在接管上海期间,陈毅团结各界知识分子,妥善留用原有人才,展现了高超的政策执行能力。 1958年中央决定由陈毅出任外交部长,起初陈毅自认缺乏外交经验,难当此任,但毛泽东认为他性格直率、反应敏捷,正符合新中国外交需要打破常规的特点,果不其然陈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四年,先后处理了中印边境问题、中苏论战等重大外交事件,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次重要外事活动后,过度劳累的陈毅被安排到毛泽东的住所休息,在那里,他发现毛泽东的床铺十分简朴,褥子甚至有些潮湿,陈毅不禁感叹:“主席的生活实在太俭朴了。”这种相互关怀从战火纷飞的岁月一直延续到和平建设时期。 1971年陈毅病情加重,在神志尚清时,他特意提出想吃一碗寿面,身边人都明白,这碗面寄托着他对毛泽东的深厚情谊,尽管病痛缠身,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展现了一位老革命家的顽强意志。 陈毅与毛泽东从井冈山的烽火岁月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共同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他们既是战友,也是诗友,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相互支持,他们的交往故事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真挚的情谊,这些真实而动人的往事,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网友们感慨万千: “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情谊真的太真挚了,工作上有争论,但目标一致,私下还能互开玩笑,这种关系真让人羡慕。” “细节见真情啊!一包三五牌香烟,在当年绝对是稀罕物,陈老总自己不舍得抽,专门留给毛主席,这份心意太珍贵了。” “最佩服的是陈毅元帅的胸怀。他当时地位比毛主席高,还能真心实意地拥护毛主席,一切以革命大局为重,这种品格太难得了。” “看到战士们解放上海后睡马路那段,真的泪目了,这就是人民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最根本的区别,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原来《梅岭三章》是这么来的!两位领袖不仅是战友,还是诗友,在诗词中互相欣赏,这种精神世界的共鸣才是革命友谊的基石。” “陈毅后来当外交部长真是选对人了,他性格豪爽、心直口快,这种‘元帅外交家’的风格,特别能展现新中国的气度。” 陈毅和毛泽东这段历经风雨的革命友谊中,最让您感触深刻的细节是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八路军129师的四巨头,地位有多高?“1937年8月25日凌晨,刘伯承低声对徐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