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感叹,时势造就了英雄啊!这位将军便是“万岁军”38军政委刘西元,彼时的他眉清目朗,带着娃娃相,气质儒雅,很难想象他经历过怎样的枪林弹雨。 授衔典礼结束后,刘西元离开会场,回到38军机关,他那身崭新的中将军装让人注目,但他没有过多停留,只安排了第二天的政治工作会议。 对他而言,军衔只是国家的荣誉,真正的责任还在部队,授衔后的几年,他继续担任军政委,主持思想教育与干部培训,几乎每天都在营区和训练场之间奔波。 1958年,他调任全国青联,组织青年干部到各地学习,他常对身边人说,青年要懂得吃苦,要明白枪杆子来的政权不只是打仗,更是为了建设。 到了六十年代,他又进入总政治部工作,主抓组织和干部档案,每当有干部考察报告送到桌上,他都亲自审阅,从未懈怠,后来调到兰州军区,再到南京军区,他始终保持着一线作风。 直到离休那年,他的生活依然简单,每天早晨看文件、读报,偶尔去部队作报告,即使离开岗位,他仍把军装叠得整齐放在柜里。 刘西元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贫苦农家,家里土地少,兄弟多,吃饭成问题,父亲靠打短工维持生活。 母亲常年在田间干活,小时候的刘西元,没吃过几顿饱饭,却学会了早起干活,他九岁进私塾读书,十一岁便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十二岁那年,他背着破布袋进县城做学徒,替布庄送货。 挑担子的活最累,他却从不偷懒,这种早年的艰苦让他养成了硬气的性子,后来红军进城,他看到红军不抢不掠,纪律严明,与地方武装截然不同,心生敬意。 十三岁那年,他执意要报名参军,被拒后又去报名,最后被编进少年先锋队,从此与革命结下不解之缘。 刚进红军时,他只是个传令兵,每天跑前跑后传消息,背着旗帜和口令袋,那时他个子小,常常走得比别人慢,却不肯落后。 1931年,他被调进红军学校当通信员,那时训练紧张,课程繁重,他每天白天操练,晚上抄写文件学文化,凭着顽劲硬是成了班上成绩最好的学员之一。 长征途中,他又被任命为收容小队负责人,专门接应掉队人员,那段时间,他带着三十人从湘江向西行军,七天七夜没有热饭吃,却救回了两百多名战士。 这次任务后,他被嘉奖提拔,从那以后,他在部队名气渐起,人人都说他靠得住,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西元调到八路军115师343旅,任教导员。 那时部队缺武器,训练落后,他整天跑工厂、修弹药、挖掩体,战斗打响后,他第一个冲出去,带着战士堵住敌军机枪阵地,战后清点,他衣服被弹片划破,却毫发无伤。 他多次在战斗中受伤,一次反攻中弹片擦过头皮,鲜血顺脸流下,他依然坚持指挥,战士们佩服他的胆量,也信任他的判断,上级调他当团政委时,全团一致鼓掌。 在鲁南地区作战的冬天,气温极低,他让部队轮流休息,挨家挨户找柴生火给伤员取暖,他说:“要打仗,先保命。”正因为这种做法,他的部队几乎没有冻伤病例。 解放战争时期,刘西元随军北上,任教导第二旅政委,那时的东北局势复杂,土匪残余活跃,他带队剿匪数月,一次追击战,他带兵七天行军三百公里,夜里在山谷中分兵包抄。 一举歼灭对方主力,战后,他总结经验,提出“合围要稳、清剿要快”的作战方针,被东北野战军推广。 辽沈战役中,他带领部队穿插敌阵,分割敌军补给线,后来在平津战役,他又配合主力攻城,每次行动,他都亲自部署,善于从地形判断战机,部队说他冷静、稳重,不乱下命令。 1950年,刘西元被调任38军政委,随部队入朝作战,第一次战斗,部队受挫,他与军长梁兴初通宵研究地图,分析敌情,决定在三所里设伏,诱敌深入后两翼包抄。 战斗打了三天三夜,敌军被全歼,缴获大量装备,那一仗让38军名声大振,也让他在全军出名。 彭德怀发来嘉奖电,称38军为“万岁军”,从此,这个称号成为部队的象征,刘西元在总结会上说,胜利靠的是士兵的信任和纪律的执行,战士们对他肃然起敬。 1955年授衔典礼上,刘西元被授予中将军衔,许多与他同台的将领比他年长十多岁,看到一个年轻面孔佩戴中将肩章,不少人惊讶,有人低声议论,这么年轻的政委竟走到如此位置,可见他的历练不凡。 朱德总司令在名单上看到他的名字时也点头称赞,那天会场庄严肃穆,当宣布“刘西元,中将军衔”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个名字背后,是几十场血战和十几年的积累。 授衔后,他投入新的工作重心:政治教育,部队进入和平建设期,他强调纪律与思想并重,要求干部懂政治、会训练,他常说,战争靠勇敢,建设靠头脑。 1983年,刘西元离休,他把主要时间用在研究军事史上,每当有人来采访,他总淡淡地说:“我不过是干了自己该干的事。”
1955年,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
阳光少年小明
2025-10-14 09:20: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