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啥给毛主席这么高评价?1976 年白宫的灯火说明一切 1976年9月9日凌晨,北京传来噩耗。毛主席与世长辞了。这个消息像块巨石砸进太平洋,刚过深夜的美国华盛顿,白宫的灯却罕见地亮了一宿。时任总统福特没等天亮就口述了唁电,直言“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巨人,影响能超出中国国界”。这事儿搁当时可不一般。 要知道没几年前,中美还在较劲,美国这会儿的反应为啥这么大?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到美国时,华盛顿还是9月8号的深夜。福特总统立马召集手下开会,亲自敲定了唁电内容,里面特意加了句“能成为历史伟人的人很少,毛主席就是其中之一”。 更少见的是,美国两党这次没吵架。前总统尼克松说“毛主席的远见让中美有了新关系”,还引用毛主席的诗“多少事,从来急”来感慨;连正在竞选总统的卡特都跟着说“中美关系改善是他的功劳”。 这背后全是实在的考量。当时美苏正掰手腕,苏联到处抢地盘,美国有点扛不住。1972年尼克松访华,其实就是想拉着中国一起应对苏联。毛主席一去世,美国最担心的是,之前谈好的合作会不会黄? 基辛格后来回忆说,他们那时候最怕“少了个能看透国际大事的对话对象”。说白了,美国这会儿夸毛主席,不光是尊重,更是怕中美关系掉链子,影响自己的全球布局。基辛格跟毛主席打过好几次交道,他的话更实在:“毛主席身上有种力量的颤流,能让人感觉到意志”。 当年他秘密访华时,毛主席跟他开玩笑说自己“放空炮”,那些“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不用当真。基辛格后来才琢磨明白,这是毛主席在说“谈合作别被意识形态绑住”这种通透劲儿,让美国政客打心底里佩服。 不光美国政府反应大,媒体也吵翻了天。《纽约时报》一口气写了1.2万字的报道,说毛主席“从农民变成了改变历史的革命人物”;《华盛顿邮报》干脆发社论“世界少了个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连《时代》周刊都承认,毛主席的游击战理论“改了现代战争的玩法”。 但背地里,不少媒体还是藏着偏见。《华尔街日报》就阴阳怪气地说“中国人不会怀念他”。这种矛盾其实特好理解,美国媒体既得承认事实,毛主席确实把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带成了世界上不能忽视的力量;可又绕不开意识形态的偏见,总想着挑点刺。 有意思的是,在军事上,美国媒体几乎没敢说坏话。后来人们才知道,美军在越南打输了之后,偷偷研究过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毕竟实打实的战场教训摆在那,再固执的偏见也得让道给事实。 毛主席逝世后,不光美国,全世界都动了。毛主席走后,联合国当天便降半旗致哀。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直言:“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勇气能鼓舞后人。” 仅 10 天里,123 个国家发去唁电,53 个国家也降了半旗,这样的阵仗在联合国史上不多见。 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应更真切。巴基斯坦直接设了灵堂,几万老百姓哭着去悼念;朝鲜定了9天哀悼期,等到北京开追悼会时,全国人站着默哀3分钟;法国巴黎甚至有万人游行,举着毛主席画像喊口号。为啥这些国家这么伤心?因为毛主席当年一直帮着被欺负的国家,说“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在那会儿的世界太稀罕了。 发达国家的领导人也给足了面子。德国总理说他“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日本外相直言“怎么夸都不过分”。说白了,不管意识形态差多少,大家都认一个理:“毛主席改变了中国,也搅活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现在再看1976年的那一夜,白宫的灯火不光是哀悼,更是对“实力”的认可。毛主席当年做的两件事,到现在还影响着中美关系,一是不管跟谁打交道,都坚持“平等”,基辛格提过要给中国“核保护伞”,立马被怼了回去“我们不要别人的伞,自己能扛”;二是懂得“求同存异”,跟美国聊合作,不纠结于口号,只看实在利益。 现在中美关系时不时闹点别扭,再想想当年毛主席的做法,就明白啥叫智慧了,不是非得吵赢,而是找到能坐下来谈的共同点。尼克松有句话是 “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就过去了”,可里头藏的那种能打破僵局的勇气,到现在也还管用,半点儿没失效。 47年过去了,当年白宫的灯火早灭了,但毛主席留下的影响没灭。他让中国站了起来,也让世界知道:弱国能变强,谈判靠实力,合作讲平等。 参考信源:岳麓山评论 | 这张美国青年与毛主席的合影,为何珍贵? 2025-09-12
美国为啥给毛主席这么高评价?1976年白宫的灯火说明一切 1976年9月9
周律鸣法
2025-10-14 15:52: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