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新规中最令人头疼的,是其表述模糊不清,收费标准没有详细说明,哪些船舶需要缴纳费用也定义模糊,船东需要自行判断船舶是否“受中国控制”、是否“间接受益于中国政府补贴”,这些概念本身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执行起来更是如同解谜一般。 更糟糕的是费用问题,如果一艘大型集装箱船被认定需要缴费,金额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船东若判断正确,算是侥幸过关,若判断错误,则要么面临天价罚款,要么白白多交一笔冤枉钱,在航运业利润本就微薄的当下,这无疑是在企业敏感的神经上“跳舞”。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虽有心监管,但现实却极为严峻,其负责船舶贸易合规的团队人数不足百人,而每年进出美国港口的船舶却多达数万艘,这无疑是一场人手与任务量严重不对等的较量。 因此,监管基本依靠抽查,而抽查又全凭随机,对于企业而言,这与其说是守法,不如说是在买彩票。 那么,美国明明没有足够的执行能力,为何还要出台如此模糊的政策呢? 细细思量,这或许并非愚蠢之举,而是别有用心。 其一,利用模糊规则制造恐惧,规则越不明确,大家就越不敢轻易涉足,一些企业可能会因此干脆避开所有涉及中国的业务,而这正是美国所期望的。 其二,试探各方反应,先抛出一个模糊的政策版本,观察中国的回应以及航运业的适应情况,再逐步进行调整。 其三,将监管成本转嫁给企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监管工作,现在却全部推给了船东和运营方,让他们自行去琢磨和判断。 说到底,这并非是在单纯地收取费用,而是在进行一场心理战。 面对这场“官方发起的混乱”,航运圈并未坐以待毙,有的公司组建了“政策解读小组”,日夜研究新规,有的联合行业协会准备提出申诉,还有技术公司趁机开发合规软件,试图将主观判断转化为标准化流程…… 说实话,美国这种“模糊收费”的手段,比直接加征关税更为狠辣。 关税再高,至少也是明码标价,企业能够大致算清成本,然而现在这套规则,却全凭企业自行猜测,猜错了,罚款便是活该。 这是一种新型的“软霸权”——不直接拒绝你,而是用不确定的规则让你知难而退,在这场游戏中,最吃亏的往往是那些没有律师团、没有合规团队的中小企业,它们可能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就被直接淘汰出局了。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应对这样的规则,不能仅仅停留在抱怨层面,是否可以联合国际航运组织,推动制定更为清晰、公平的行业标准?是否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使船舶运营数据更加透明、可追溯?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竞争的焦点早已不再是谁更开放,而是谁更有能力制定清晰、公平、可持续的规则,当有人开始将“模糊”作为武器时,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更加坚定地站在“明确”这一边。
美国的人均GDP已经到了8万美元了为什么老百姓还是觉得生活困难?
【3评论】【1点赞】
孤星泪
.美政府不是关门了吗?咋收
渤海
大名是特没谱,小名叫特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