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俄籍图瓦人说自己不是蒙古人让很多蒙古族不能接受了?其实,布里亚特人,图瓦人,卡尔梅克人,雅库特人,都不认为他们属于蒙古人,而且他们很在意这一点。 要想弄明白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雅库特人他们为啥这么坚决地要和“蒙古人”这个标签划清界限,得先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蒙古帝国强大无比,成吉思汗的铁蹄横扫四方,把这些民族的祖先都征服了,成了帝国的一部分。 但对布里亚特人、图瓦人来说,这段被征服的历史记忆并不愉快,甚至带着屈辱,他们觉得自己是附庸,是被压迫的对象,而不是什么平等的“兄弟”。 这种历史记忆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们的民族认同里,比如布里亚特人就清楚地记得,十三世纪被征服后,蒙古人只抬举了一小撮贵族,大部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挺艰难,后来他们还联合吉尔吉斯人反抗过蒙古统治。 图瓦人也有类似遭遇,他们的历史传说里记载着蒙古人曾索要女性,引发过起义,结果遭到蒙古军队的镇压,这笔旧账在苏联时期被反复提及,目的就是加深图瓦人对“蒙古压迫者”的负面印象,从而和蒙古民族彻底切割。 历史的车轮滚到十七世纪左右,局面开始起变化。俄罗斯帝国像一头北极熊,不断向东扩张,它的触角伸向了西伯利亚辽阔的土地。对于当时正忍受着瓦剌压迫的布里亚特人来说,俄罗斯哥萨克人的到来,反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他们觉得俄罗斯人比蒙古压迫者要好对付,甚至有一部分人选择和俄罗斯人联手,共同对付他们的老冤家。通过为沙俄帝国服役,一些布里亚特人还能获得土地和不错的报酬,甚至参与过和拿破仑的战争,这种“服役民族”的身份让他们觉得跟俄罗斯人走得更近,关系也更紧密。 图瓦地区的情况也类似,清朝末年,晋商和俄商都在那里活动,但图瓦上层觉得俄商相对没那么霸道。等到清朝垮台,图瓦的上层精英们就主动倒向了俄罗斯,在俄方的支持下开始建设城市,搞起现代化,这套操作下来,图瓦人的民族认同自然而然就朝着俄罗斯倾斜了。 等到苏联时代,这套身份重塑的工程就被系统化、制度化了。苏联搞了一套“民族化”政策,表面上鼓励发展各民族文化语言,还给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雅库特这些地方设立了自治共和国,有自己的旗帜甚至宪法。 但这套操作的深层目的,是为了防止这些民族跟蒙古国走得太近,搞什么“泛蒙古主义”,所以有意突出他们与蒙古的差异性,淡化历史上的联系。苏联还通过教育体系大力推广俄语和俄罗斯文化,有意无意地打压蒙古文化的影响。 经过这么一两代人坚持不懈的“加工”,这些年轻一代的图瓦人、布里亚特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你们是独特的民族,是伟大的苏联大家庭的一员,跟蒙古人压根不是一回事。这种长达几十年的塑造,效果非常显著,足以让一个民族逐渐淡忘自己原来的历史脉络。 那么问题来了,蒙古族同胞为啥心里会这么不是滋味,甚至有点“破防”呢?这得从他们的视角看,在蒙古族的集体记忆里,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那段辉煌历史是整个民族的骄傲和高光时刻。 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历史上曾被纳入蒙古帝国体系的这些民族,比如图瓦人、布里亚特人等,都是“自己人”,是有着共同历史和文化的“老兄弟”。特别是中国的蒙古族,他们和境内的图瓦人等群体长期共同生活,关系密切。 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俄罗斯的图瓦人,口气坚决地否认这种历史渊源,那种感觉就像是家族聚会时,一个堂兄弟突然拍桌子站起来说“我跟你们不姓一个姓”,这种疏离感甚至被理解为一种“背叛”,情感上确实很难立刻接受。 而且,蒙古族普遍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希望所有源于蒙古的群体都能团结在一起,图瓦人等民族强调独立认同,会让一些蒙古族人觉得自己的民族大家庭正在分裂。 说到现实政治,像绍伊古这样出身图瓦的人在俄罗斯联邦政府担任高官,也让图瓦人觉得自己的身份在俄罗斯框架内是有保障的,有前途的。他们已经是俄罗斯联邦的公民,生活水平、发展机遇都和俄罗斯紧密相连,而和蒙古国更多是保持一种邻里般的尊重和必要的边境贸易,并没有强烈的“合体”愿望。 这种基于现实利益和发展路径的选择,进一步巩固了他们“我们不是蒙古人”的认同。 所以,总的来看,这场“认亲风波”本质上是一场历史造成的身份认同错位。图瓦人、布里亚特人他们的选择,是几个世纪以来复杂历史演变、外部势力干预和自身文化发展的结果。 而蒙古族的难以接受,则源于深厚的历史情感和对共同荣光的记忆。其实,双方都没有绝对的错对,更多的是站在不同历史河流的岸边,看着不同的风景。 理解这背后的复杂成因,比单纯争论“是”与“不是”更重要。毕竟,尊重每个群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定和选择,才是现代社会处理民族关系时最需要具备的素养。
为何俄籍图瓦人说自己不是蒙古人让很多蒙古族不能接受了?其实,布里亚特人,图瓦人,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16 09:49: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