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这阵子算是彻底摸清门道了,拆解俄军导弹残骸时越拆越生气,最后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那些天天炸自己的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竟然是靠西方盟友的材料造出来的。 尤其是意大利,去年悄摸摸给俄罗斯运了两百多吨液态原材料,这些东西直接帮俄军造出了更多导弹的碳纤维外壳,等于西方在变相给俄军“输血”。 这事得从乌克兰的导弹残骸分析说起。基辅有个法医鉴定科学研究所,现在成了俄军武器的解剖室,每次轰炸结束,专家们就去现场捡残骸,拉回来拆解、做X光检测、化学分析,一点点追溯这些武器的身世。 前阵子他们拆解一枚2024年初生产的“伊斯坎德尔-M”时,发现弹体的碳纤维外壳工艺特别新,顺着材料成分一查,直接查到了意大利的化工企业头上。 懂行的都知道,碳纤维对导弹来说是“减重神器”。“伊斯坎德尔-M”要靠高精度打击吃饭,弹体重量多减一公斤,射程就能多延伸十六公里,机动性也能跟着提升。 这种导弹的外壳、尾翼这些关键部位都得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而生产这种材料离不开特殊的液态原材料,比如聚丙烯腈基的树脂原料,意大利正是这类材料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乌克兰专家说,去年意大利供应的那两百多吨材料,按比例算能造至少五十枚伊斯坎德尔-M的外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意大利还是欧盟成员国,而欧盟早就把导弹相关的原材料列入对俄制裁清单了。但制裁这东西在欧洲从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意大利的化工企业和俄罗斯一直有生意往来,之前意大利副总理就公开骂对俄制裁“疯狂”,还说要在欧盟投票时投反对票。 现在看来,嘴上反对不够,实际还在偷偷供货,反正军民两用材料的界限模糊,把军用级树脂标成工业涂料原料,就能借着灰色渠道往外运。 其实不止意大利,乌克兰拆了两千八百多个俄军武器零部件后发现,94%的零件都来自那些宣称制裁俄罗斯的国家,其中72%是美国公司的产品。 “伊斯坎德尔-M”的制导系统里嵌着德州仪器的控制模块,电路板印着英特尔的标志,连传感器都来自美国的赛灵思公司,等于这导弹的“大脑”和“眼睛”全是西方货。 这些零件大多通过中转国绕开制裁,比如先运到哈萨克斯坦,把“导弹陀螺仪”改成“工业温度计”,再转运俄罗斯,去年哈萨克斯坦对俄电子元件出口暴涨320%,可当地洗衣机销量压根没涨,明眼人都知道猫腻在哪儿。 欧盟自己也清楚制裁有漏洞,但就是下不了狠手。毕竟各国经济绑在俄罗斯身上,意大利的轮胎企业要靠俄罗斯的合成橡胶,波兰一边反俄一边偷偷买俄原油,大家都在制裁里找“例外”。 就像这次意大利的液态原材料,欧盟就算查到了,最后大概率也是“批评教育”了事,真要严惩,先疼的是自己的企业。 乌克兰这边气得跳脚,安全局直接把情况捅给了欧盟,可得到的回应模棱两可。 只要西方的灰色供应链没堵上,俄军导弹就不愁造。现在乌克兰每次拆解新的“伊斯坎德尔-M”残骸,都能发现不同国家的新材料,前段时间还在弹体里找到日本索尼的图像传感器、德国英飞凌的通讯模块,活脱脱一个“国际零部件大杂烩”。 西方喊着制裁俄罗斯,转头又给俄军送造导弹的材料,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最后吃亏的还是乌克兰。那些从意大利流出的液态原材料,变成碳纤维外壳裹着炸药落在乌克兰土地上,这事不管怎么说,都太打西方的脸了。 而只要欧洲各国还抱着“自己的生意不能丢”的心思,这种荒诞的局面恐怕还得持续下去。
就在刚刚俄超万枚导弹白炸了,乌克兰工业能力越炸越强,俄试探北约底线原因找到了
【11评论】【10点赞】
菱形方块
还有更惊喜的呢,基础材料来自美国军工复合体,意大利也只是个中间物流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