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武汉女大学生吴明珠,放弃了城里的工作,趁父母不注意,连夜逃往新疆,父亲称要与她断绝关系,母亲气得生了3天病,谁知几年后女孩回家,父母两人却目瞪口呆。 95岁的吴明珠院士坐在轮椅上,当清甜的瓜香在唇齿间弥漫,她反复喃喃着一个字:“甜”。阿尔茨海默病让她渐渐遗忘了这个世界,却唯独没有忘记那份倾注了一生心血的甘甜。 时间回到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伊始,百业待兴,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时年25岁的吴明珠刚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并在中央农村工作部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她心中却燃起了奔赴边疆的强烈愿望。 她主动请缨,决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临行前,同事们为她送行,汽车特意绕行天安门广场,吴明珠在心中许下庄重的承诺:一定扎根新疆,报效祖国。 到达新疆后,她没有留在乌鲁木齐,而是继续深入,选择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工作 。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夏季极端高温是常态。这位身高仅1.55米的南方姑娘,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学会了维吾尔语,与群众同吃同住。 她决心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保护和改良当地的瓜种资源。在瓜熟季节,她和同事顶着烈日风沙,花了三年时间,走遍了吐鲁番盆地的300多个生产队,一块瓜地一块瓜地地调查,最终整理出44个优良甜瓜品种,为新疆甜瓜建立了第一份宝贵的资源档案 。 为了收集一个名为“阿衣斯汗可可奇”的地方品种,吴明珠和一位同事曾徒步穿越戈壁,晚上借了烧窑人的毡毯,睡在废弃的窑洞边以防狼袭,历时三天才找到目标。 育种工作是极为艰苦的,特别是在怀孕期间,吴明珠强忍着孕吐,日夜守在高温的瓜棚,哪怕体重急剧下降,也从未退缩。 她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当地瓜农的尊敬和爱戴,他们亲切地称她为“阿依木汗”,意为月亮姑娘 。 在吴明珠的身后,始终站着一位坚定的支持者—她的丈夫杨其祐。他是吴明珠的大学同学,也是袁隆平院士的同寝室友。 为了支持妻子的科研理想,杨其祐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放弃了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工作机会,毅然奔赴新疆,来到鄯善县,成为当地农技站第一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技术员。 他不仅在生活中悉心照料吴明珠,还利用自己精通英语和俄语的优势,为她翻译大量国外学术资料 。 令人痛心的是,因长期艰苦环境下的工作和营养不足,杨其祐罹患胃癌,于1986年病逝,年仅57岁。丈夫去世没几天,吴明珠强忍悲痛,重返工作岗位,继续他们未竟的甜蜜事业 。 为了加快育种速度,吴明珠开创了“南繁北育”的研究模式,像候鸟一样,春夏在新疆,秋冬在海南,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进行育种研究,使育种周期大大缩短。 1984年,她带领团队育成了西瓜优良品种“早佳8424”,该品种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稳定性迅速推广到全国18个省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西瓜产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吃瓜自由” 。 吴明珠将科研成果视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她将自己选育的优良亲本材料无偿提供给全国同行。 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奖励她50万元人民币,她当场宣布将其中40万元捐给课题组,用于支持后续研究。 在担任吐鲁番地区行署副专员后,为了更专注于钟爱的科研事业,她后来主动辞去行政领导职务,回到新疆农业科学院专心做研究 。 由于常年奔波在科研一线,吴明珠不得不与孩子们长期分离。儿子杨夏出生三个月后就被送回南方老家由母亲抚养,女儿出生才满月便交由哥嫂照料。 缺席孩子们的成长时光,成为她内心深处无法弥补的遗憾 。直到2017年,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因健康原因正式退休,之后到重庆与儿子一家共同生活 。 即使记忆被岁月侵蚀,她毕生耕耘的瓜田却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2024年7月16日,94岁高龄的吴明珠再次回到新疆吐鲁番她曾经奋斗过的实验基地,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更令人动容的是,爱的传承也在悄然延续。吴明珠的儿子杨夏和孙女杨晓寒,虽然曾因多年的分离而对母亲/祖母有过不解,但如今在重庆的种植基地,接过了她的事业接力棒。 他们运用新的农业技术,成功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玉露明珠”。这份跨越时空的甘甜,正如吴明珠常说的那样:“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她62年的坚守,让优质的瓜果从新疆走向全国,甜遍了神州大地,也让她被誉为“戈壁滩上的明珠”,光彩夺目 。 信息来源: 央广网《致敬新疆榜样丨 吴明珠: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中国科协之声《【院士之家】“瓜奶奶”吴明珠:用一生在新疆种下中国人的甜》
1955年,武汉女大学生吴明珠,放弃了城里的工作,趁父母不注意,连夜逃往新疆,父
玉尘飞啊
2025-10-16 16:47: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