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害女同学男生求饶 今年四月八号"他捅了同学26刀,却谎称见义勇为":当善良遇上

挺适合 2025-10-17 07:25:10

杀害女同学男生求饶 今年四月八号"他捅了同学26刀,却谎称见义勇为":当善良遇上毫无敬畏的恶意 14岁的钟某掏出刀子,对着同班女同学捅刺时,任何"年纪小""不懂事"的借口都显得苍白可笑。从第一刀开始,这位行凶者就已经在做出明确选择——一个关乎生死的选择。当女孩倒地呼救,他竟又折返继续行凶,直到26刀将这个年轻生命彻底摧毁。更令人胆寒的是,事后他面不改色地向父母编造"见义勇为"的谎言,连最基本的愧疚都不愿伪装。 每想到那个本该备战中考却永远停格在14岁的女孩,想到她父母肝肠寸断的悲痛,一种难以抑制的愤怒就涌上心头。这哪里是什么"青春期冲动"?分明是赤裸裸的谋杀!那些依然在为行凶者寻找开脱理由的人,可曾想过被刺26刀是怎样的痛楚?可曾听过女孩最后绝望的呼救? 令人窒息的是,这种以"年纪小"为挡箭牌的恶性案件并非孤例。大连13岁男孩残忍杀害10岁女童后,竟能镇定自若地询问受害者父亲"女儿找到没有";湖南12岁少年弑母后,第一句话是"我杀的是我妈,又没杀别人"。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例在反复叩问:当未成年人清晰认知到自己行为性质却依然选择作恶时,社会还要用"保护未成年人"的名义纵容到几时? 我看到网上有人争论:"14岁真的能理解杀人意味着什么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现代青少年认知能力的侮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十岁孩子都能通过短视频了解死刑的存在,十四岁少年会不知道26刀足以致命?那些仍为凶手辩解的声音,本质上是在助长一种危险的逻辑:只要年纪小,哪怕夺人性命也可以被轻轻放过。 更值得警惕的是凶手的反应——不是惊慌失措,而是精心编造谎言。这种冷静到可怕的应变能力,恰恰证明了他完全明白自己行为的严重性。真正无知的孩子会吓得大哭认错,只有明知故犯者才会费尽心机掩盖罪行。当他选择说谎而非忏悔时,就已经亲手撕碎了所有可能获得谅解的理由。 我们不能让"保护未成年人"成为恶行的护身符。当一个孩子明知故犯地夺走他人生命时,他就应该接受与之相称的惩处。任何低于这个标准的处置,都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也是对潜在模仿者的变相鼓励。那些主张"给孩子改过机会"的人可曾想过,被永远剥夺"机会"的受害者又何其无辜? 每起这样的案件都在提醒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高分学霸,而是塑造敬畏生命的人格底线。当学校德育沦为形式主义说教,当家长只关心成绩单上的数字,就会培养出这种对生命毫无敬畏的"优秀学生"。今天社会对钟某的每一次宽容,都可能成为明天另一个悲剧的伏笔。 看着开庭新闻里那个再也等不到正义的女儿,我们必须要问:如果连夺人性命都可以因为年龄获得宽恕,那么最基本的公平正义将何以存续?但愿这一次,法律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记住的答案——未成年不是免死金牌,对生命的敬畏没有年龄例外。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挺适合

挺适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