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俄罗斯公开绝密档案,曝光了抗美援朝被掩藏42年的真相。原来抗美援朝还有这么一段久久不为人知的一段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一份苏联绝密档案被公开,揭开了掩盖42年的真相,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批档案的公开并非偶然,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大量冷战时期的保密资料陆续解密,其中涉及中苏朝三方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往来电报、军事协定及作战记录,总数超过200份。 此前关于苏联在抗美援朝中的角色,外界多停留在模糊的“提供援助”层面,档案的面世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还原了全貌。 最令人意外的是武器援助的真实情况,档案中一份1950年11月的苏联国防部清单显示,最初提供给中国志愿军的装备几乎全是二战剩余物资。3000余辆T-34坦克车体上还留着对德作战的弹痕,只是重新刷了层油漆。 交付的七个师空军装备里,六个师配的是米格-9战斗机,这种1946年研制的机型连苏联自己都已弃用,根本无法对抗美军的F-86。 这与当时中方的预期相去甚远,档案记载,1950年10月周恩来赴莫斯科洽商武器时,曾提出采用“租借”方式,却被苏方明确拒绝。直到1951年2月签订的军事贷款协定才明确,10月19日中国出兵后订购的装备按半价付款,此前的则需全价结算。 苏联方面的解释是“援朝应共同负担”,可当时中国对朝鲜的人力物力援助全是无偿的。 空战领域的秘密更具颠覆性。一份标注“仅限斯大林本人批阅”的空军作战报告显示,朝鲜战争中70%以上的空战架次由苏联飞行员完成。 这些飞行员以“志愿者”身份参战,作战时必须使用中文呼叫信号,战机上也不能涂苏联军徽。1951年春天,中国空4师刚投入战场时,曾跟随苏联空军编队学习,可每次发现敌机,苏联战机就会突然加速,把中国飞行员甩在后面。 时任空4师师长方子翼在回忆录中提到的这段经历,也在苏联档案里得到佐证。有位苏联指挥官在电报中解释:“就像大人牵孩子遇歹徒,松手才能全力搏斗。”这种刻意的“保护”背后,是斯大林对美苏直接对抗引发世界大战的担忧。 档案还记录,1951年5月斯大林两次致电毛泽东致歉,无偿补充372架米格-15,正是因为中方多次交涉米格-9无法作战的问题。 援助过程中的波折在档案里也有详细记录,1951年夏,中国将接收的三个师装备无偿转交给朝鲜人民军,这一举动让斯大林颇为震动。 为彰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他当即决定再无偿援助20个陆军师的装备,这成为整场战争中苏联唯一一次大规模无偿军援,而在此前,即便是补充弹药,苏方都要求从贷款中扣除。 档案还澄清了长期以来的认知误区,过去国内曾流传“斯大林慷慨援华,赫鲁晓夫撕毁合同”的说法,可文件显示并非如此。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为争取中方支持,在1954年主席团会议上力排众议,决定对华提供现役装备和生产技术。 伏罗希洛夫曾直言“经济难以承受”,但赫鲁晓夫坚持“必须让中国人感受到友谊”。 随后的援助质量明显提升。 1954年11月起,苏联陆续提供米格-17样品及全套图纸,中国据此仿制出歼-5;AK-47、T-54A坦克的技术资料也相继转交,直接推动了56式枪械和59式坦克的诞生。这些都是斯大林时期从未有过的待遇,他在世时仅出售过60架伊尔-28轰炸机这一种现役装备。 档案中一份1955年的债务清算文件显示,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共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占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直到1970年,毛泽东会见金日成时还提到:“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算半价,还有汽车队。”这句感慨背后的复杂滋味,唯有结合档案才能体会。 这批档案的公开,让人们对抗美援朝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战场胜负。它展现了一个刚建国的农业国在绝境中争取外援的艰难,也暴露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既协作又博弈的真实状态。 苏联的援助虽带着大国算计,却客观上帮助解放军完成了从“小米加步枪”到机械化的跨越;中方的坚持则既维护了主权,又维系了战略同盟。 那些曾被刻意隐藏的细节,如今都成为历史的注脚。苏联飞行员的中文呼号、带着弹痕的坦克、反复拉锯的贷款谈判,这些碎片拼凑出的不仅是一段战争往事,更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艰难起步的生动缩影。 档案公开后,中俄两国历史学者共同指出,这段被隐瞒四十余年的真相,恰恰印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作战的必然。
俄罗斯三大战略失败,一步步把自己折腾成全世界都讨厌的样子。说起俄罗斯的头号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