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2016年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开了18000平邹市明文体健身中心,以为靠着自己“奥运冠军”的名气就会吸引很多人来,现实却啪啪打脸。 奥运冠军邹市明的人生,就像他熟悉的拳击台,有高光时刻的金腰带加冕,也有不得不艰难防守甚至被击倒的瞬间。 2017年,带着两届奥运会金牌和WBO世界拳王金腰带的耀眼光环,他决定退役并开启人生的“第二战场”—创业。然而,这条商海之路比他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他和妻子冉莹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上海黄浦江畔,靠近世博中国馆的黄金地段,打造一个占地18000平方米的顶级搏击健身中心。 这个决定起初看起来顺理成章,凭借《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积累的巨大人气,邹市明是体育圈顶流的IP之一。 他梦想着将这个集拳击训练、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巨型场馆,打造成中国拳击的一个地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么大的场地,运营成本高昂,光是一年的租金就是一笔巨大开支。 为了覆盖成本,课程定价必然偏高,这直接将大多数普通健身爱好者挡在了门外。 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健身拳击的主要人群是图方便的城市白领和居民,谁会愿意大老远跑到一个相对偏僻的江边去锻炼呢? 结果就是,有钱人觉得没必要去,普通人又消费不起,场馆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更关键的是,拳击运动本身在国内仍属小众。尽管邹市明在职业赛场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但对于大众来说,看热闹的多,真正愿意下场坚持训练的少。 即使后来有《热辣滚烫》这类拳击题材的电影火爆荧幕,也并未能真正点燃大众的拳击消费市场。 一位从业多年的拳馆经营者坦言,这项运动对身体素质要求高,训练过程中挫败感强,会员的留存率一直是个难题。 与此同时,作为体育明星的邹市明和冉莹颖,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佼佼者,但经商和管理却是另一回事。 邹市明后来也反思道:特别是他们这种已经在某个领域取得过成功的人,有时候会盲目自信。他们选择了最重资产的一种创业模式,自己投巨资运营超大场馆,这无疑放大了风险。 创业之初,他们事必躬亲,但从采购到宣传,缺乏系统的商业经验和专业的运营团队,这让公司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雪上加霜的是,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实体行业沉重打击,他们的拳馆也深受重创,客源急剧减少。 很快,残酷的现实问题接踵而至。网上开始出现拳馆“欠薪”和会员“退费难”的投诉。为了维持拳馆运营,填补资金缺口,邹市明和冉莹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 冉莹颖在采访中透露,创业七年间,他们卖掉了在北京、上海、美国等地的多处房产。最终,位于黄浦江边的那个曾经梦想中的地标性拳馆,还是没能撑下去,黯然关闭。 从万众瞩目的奥运冠军到遭遇创业的挫败,这段经历让邹市明有了深刻的领悟。他坦承:“创业是一辈子的事,要比打拳难太多了。” 他认识到过去可能过于自信,现在觉得创业一定要“顺势而为”,要更理智。 回顾邹市明的创业历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名人乃至普通人创业时的盲点。光环可以打开一扇门,但无法保证门后的生意一定成功。 真正的商业世界需要的是精准的市场定位、专业的运营管理、对成本的严格控制,以及对抗风险的周密计划。邹市明曾给自己的创业打三分,这三分属于勇气,属于尝试,也属于付出的代价。 对于邹市明而言,黄浦江边的那场冒险,无疑是一记最沉重的击打,但也是一次痛彻心扉的成长。冠军败给了市场,却也因此学会了在生活的擂台上,如何更稳地站住,不再盲目出拳。 这段经历撕掉了他们身上一些虚幻的标签,也让他们更加认清现实,踏上了更为务实的新征程。 信息来源: 上游新闻《邹市明承认“创业失败”,他的投资问题究竟出在哪?》
凭啥不赢?谁的四年不是四年啊!一直好奇巴黎奥运女单决赛前休息室里发生了啥,陈梦擦
【1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