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反制,欧美车企急停生产线,荷兰抢企闹剧遭反噬
2025年10月,一场围绕芯片企业控制权的博弈在中荷之间骤然升级——荷兰政府联合美国,以“莫须有”的治理缺陷为由,强行冻结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甚至跳过庭审剥夺中方创始人职务。但令荷兰始料未及的是,中国仅用3天就打出精准反制拳,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出口芯片,直接掐住其供应链命脉,而这一举措,很快让依赖安世芯片的欧美巨头陷入“断供恐慌”。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始于美国9月29日升级的芯片管制。当时美国针对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闻泰科技,推出“50%规则”限制其旗下子公司供应链,荷兰随即紧跟,9月30日首次启用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资产,10月1日阿姆斯特丹企业法庭更是未开庭就暂停中方创始人张学政职务,将99%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荷兰方面声称安世“存在严重治理缺陷”,但事实却狠狠打脸:自闻泰收购以来,安世五年内向荷兰缴纳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三年研发投入暴涨150%,2024年更是实现零负债,所谓“治理问题”不过是政治干预的借口。
荷兰显然误判了安世的“命脉所在”。这家全球年出货1100亿件芯片、占据20%成熟芯片市场份额的企业,70%产能集中在中国,仅广东东莞的封装工厂就占地8万平方米,承担着七成最终产品的出货任务。中方的反制精准命中这一要害: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及其分包商出口中国制造的特定元器件;10月14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声反对滥用“国家安全”搞歧视,一套组合拳迅速让局势反转。
最先慌神的,是苹果、特斯拉、大众、宝马等欧美大客户。安世生产的功率半导体是电动汽车电源管理、智能手机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没了它,特斯拉电动车生产线已开始减速,苹果新机型零部件供应亮起红灯,大众、宝马的新车量产计划也面临搁置风险。有行业人士透露,部分企业的订单已堆积如山,若断供超过一个月,季度业绩恐出现两位数下滑,这也是为何这些巨头近期频繁向荷兰政府施压,要求尽快解决供应链问题。
安世自身更是焦头烂额,虽对外宣称“正与中国政府沟通争取豁免”,提及“60天宽限期”,但明眼人都清楚,核心产能在中国的情况下,没有中方许可,所谓“宽限期”不过是缓兵之计。更令荷兰头疼的是,中方的反制早有铺垫——10月9日,商务部已将5种中重稀土纳入出口管制,而稀土是光刻机、蚀刻机等半导体设备的关键材料,中国几乎垄断全球供应,这意味着荷兰若继续强硬,其半导体产业将面临更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荷兰此次举动本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荷兰在华利益深厚,ASML的光刻机、壳牌的能源合作、飞利浦的消费电子,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如今中方反制虽直指安世,却也给整个欧洲提了醒: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破坏全球供应链,最终只会反噬自身。闻泰科技已启动法律和外交途径维权,列举安世对荷兰经济的贡献,直指荷兰此举“剥夺股东合法权利”。
从目前局势看,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早已不可或缺,荷兰若不及时纠正错误,继续跟着美国搞“脱钩”,受损的不仅是安世一家企业,更是荷兰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国际信誉。这场博弈的核心,早已不是一家企业的控制权,而是全球产业链是否该遵循商业规则、远离政治操弄——显然,欧美客户的焦虑已经给出了答案。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