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亿收购失控!安世半导体内乱:张学政为何败给荷兰高管联盟?   330亿

顾议史实 2025-10-20 10:53:48

330亿收购失控!安世半导体内乱:张学政为何败给荷兰高管联盟?   330亿买下的公司,张学政却被“请”出门?一场看似完美的跨国并购,怎么突然就变成了“政变现场”?   10月上旬,本该在国庆假期享受掌声的闻泰科技,却被安世半导体的高管一脚踢进了权力真空。   张学政被暂停所有职务,股权被法院直接托管,中方控股说没就没了,谁在背后动了手脚?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高管内讧,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荷兰式反杀”。   2019年,闻泰科技豪掷330亿元收购安世半导体,那场交易曾让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沸腾。   安世这家公司可不简单,前身是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事业部,技术领先、市场稳定,是块实打实的“肥肉”。   张学政接手CEO后,公司运营一度顺风顺水,那几年,中欧管理层配合默契,外界甚至以为这是中资并购的典范。   可一切的转折,始于2023年。当美国联合荷兰、日本开始围堵中国半导体产业时,安世内部的气氛也变了味。   外籍高管们开始夜长梦多,担心“中资标签”拖累自身发展,甚至影响到公司全球布局,于是,他们悄悄开始谋划“身份转换”,一头扎进荷兰政府的怀抱,试图让安世彻底“脱中入欧”。   荷兰政府也没闲着,配合得相当默契,2023年起,他们要求安世设立一个拥有一票否决权的监事会,限制范围覆盖技术转移、人员调动、资金流动等将近20项关键事务。   说白了,就是要架空中方管理层的实权,让表面上的控股变成“名存实亡”,张学政当然不愿意让位,他知道一旦让欧洲高管掌握否决权,那330亿收来的公司就真成了“别人家”的资产。   于是他选择硬刚,一拖就是一年多,可惜的是,这场博弈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他面对的不只是内斗,还有整个荷兰政府的政策倾斜。   更要命的是,内部也出了问题,首席财务官Stefan Tilger曾推动公司独立上市,背后却藏着个人巨额奖金计划,被张学政识破后当场叫停。   双方彻底闹掰,高管团队开始集体“反水”,到2025年9月,张学政准备反击,启动了解聘三位高管的程序。   没想到,这一招却成了导火索,彻底引爆了政变。   正当张学政展开反击时,美国那边突然出招,美国修订了“实体清单穿透规则”,把闻泰科技所有子公司也纳入出口管制范畴,一个字封。   第二天,荷兰经济部立刻颁布禁令,直接禁止安世内部进行任何资产或人员调整,你张学政想开除人?不好意思,法律不让动。   紧接着三位被“盯上”的高管迅速联手,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交紧急申请,没有开庭,没有辩论,只用了一纸裁定,张学政就被暂停所有职务,内部账号封禁,安世的股权也被法院交由独立第三方托管。   一周之内,张学政从老板变成“访客”,闻泰科技的控制权基本归零,法院又任命了一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彻底锁死了中方的翻盘空间。   整个过程堪称 textbook 级政企协同,一边是外籍高管的精密布局,一边是荷兰政府与法院的“秒批秒裁”,张学政几乎没有任何应对时间,就像一场设计周密的抓捕行动,只不过目标不是人,而是控制权。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公司治理失败,但深入看,这是地缘政治在企业战场上的一次精准打击,安世半导体身处全球科技对抗的十字路口,技术价值远高于账面估值。   对于荷兰政府而言,保护“本土核心资产”不受外来干预,是当前对华态度的缩影。   张学政败就败在低估了“身份政治”的威力,他想用商业逻辑对抗政治博弈,却忽略了,在当今的半导体行业里,谁的“护照”更有分量,远比谁出的钱多更重要。   拜登政府不是也刚刚叫停了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吗?理由也是一样:国家安全。   更尴尬的是,安世这场“政变”,并不是资本层面的夺权,而是法律与行政双线推进的“合法接管”。   中方想维权?没有正当理由,想申诉?法院已经站队,当规则制定者不在你手里,所谓“合约精神”也只能是理想。   安世事件不是个案,而是一记警钟,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任何涉及技术、数据、能源的跨国并购,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交易,而是主权与利益的角力场。   中资出海,光有钱不够,还要有制度设计、话语权布局和政治抗压能力,张学政只是这场大棋局中的一个节点,但他留下的问题,值得所有中资企业深思:当对方不再按商业规则出牌,你该怎么防守?   未来的跨国投资,不是比谁敢投,而是比谁更懂“活在别人的规则里”,还能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 信息来源:独家|安世半导体内乱始末:安世半导体CEO张学政如何失去控制权——新浪财经

0 阅读:1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