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高明:一路走来婚姻事业都很坎坷,退休后依然给子女买房

娱圈男神 2023-12-14 09:38:43

在2023年夏末的某个傍晚,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张温馨的照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眼球。

照片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街边烧烤摊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他满脸皱纹,眼神中却满是温暖和爱意。

那个眼神让人瞬间觉得熟悉,因为那正是老戏骨高明。与他举杯共饮的亲人们、注视他的孙女,以及那片刻的温馨画面,都如此真实,仿佛触手可及。

但是,当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更多信息。这不仅仅是一个退休老人与家人的平常晚餐,更是一个曾经风靡影视界的明星,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依然坚韧地与家人在一起的证明。

曾经的他,是九十年代无数奖项的常客,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影视界的瑰宝。但生活中的高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有人说他曾冒着被开除军籍的风险,才得到了眼前的家庭?这背后隐藏的故事又是什么?

一、

高明,1942年生于江苏,却在昆明度过了他的成长岁月。他曾向父亲询问,为何给他取了一个单独的“明”字名字,父亲则引用了《老子》中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告诉了他这个答案。后来,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高明也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始终秉持着找准自己定位、恪尽职守的生活信念。

高明对艺术的热爱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母的熏陶,他的父亲以绘画为生,母亲是一名大学老师,两人都是京剧的热情爱好者。

高明的父亲早早地开始培养他们兄妹三人学习京剧,在童年时,父母常常带着他观看电影和戏曲,这些经验渐渐培养了他对表演的浓厚兴趣。

后来,姐姐和弟弟都成为杰出的京剧演员,但高明却选择了走上话剧之路。这一人生的分叉选择,可以追溯到高明的高中时期。高明的高中生活虽平凡,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对文学的深沉喜爱。

尤其是第一次读到泰戈尔的作品时,他仿佛找到了与这位伟大诗人的特殊纽带。其中,叙事诗《两亩地》和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已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

课余时间,他经常抱着这两本书反复阅读,甚至为了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他选择朗诵这两部作品,直到能够不看原文,流利地背诵出来。

毕业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高明从同学口中得知军区文工团正在招收学员。这对于一个对艺术和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心中满怀期待,他报名参加了选拔。

初试那天,当主考官提出要求他朗诵《达吉和她的父亲》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其他考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难题,但对于他,这正好是他的强项。

于是,他深情地朗诵,情感真挚,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情感。不出所料,他轻松地通过了初试。

到了复试环节,考官们提供了几篇作品供选手选择朗诵。高明再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另一部他熟悉的作品——《两亩地》。他的朗诵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情感饱满,娓娓动听,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仿佛进入了泰戈尔创造的那个世界。

最终,凭借出色的表现,高明被军区戏剧团成功录取。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坚持与对文学的热爱,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道。

二、

高明17岁时便加入了军区话剧团,始终以兢兢业业的态度默默努力着。

但是,直到1984年,当他已经42岁的时候,才决定转行成为一名演员。这一选择的原因,很大程度与他的妻子段瑞芬有关。

在话剧团的第二年,他邂逅了后来的妻子,段瑞芬。尽管当时组织明令规定学员在25岁前不得谈恋爱,但爱情却是无法约束的。

段瑞芬也是话剧团的演员,两人每天都会相遇,恋情渐渐变得众所周知。组织很快发现了这一违反规定的恋情,要求高明做两难抉择:要么放弃前途,要么和段瑞芬分手。

面对极为困难的选择,但高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但段瑞芬极力劝说他三思,尽管爱情重要,但前途更加关键。

于是在段瑞芬的支持和劝导下,高明最终决定留在团里,假装分手,但秘密地继续了他们的恋情。

1964年,高明和段瑞芬等话剧团学员队成为了普通演员,薪水是每月45块钱。尽管高明和另外两名同事因出色表现本应获得每月多发9块钱的奖金,但领导却坚持让所有人都领取相同的45块。

直到1978年,四口之家仍然依靠高明夫妻每月总共90块钱的工资为生。

高明的家庭虽然被繁忙的演出工作撕裂,但生活的艰辛和经济的压力始终围绕着他们。

每当他们外出演出,家中的孩子和日常琐事便需要交给保姆打理。高明和妻子每次在月初将仅有的积蓄支付给保姆作为工资,但当月末来临,他们又不得不向保姆借钱度日,这成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怪圈。

家中的陈设逐渐简单,原本的几件古董也被逐个卖掉。但有一样东西,他们一直不愿意出手,那就是家传的那块40克的金币。这块金币不仅见证了家族历代的荣耀,还是高明向妻子求婚时送给她的信物。它不仅仅是金子,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回忆。

但生活的残酷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坚持而放过他们。有一次,孩子生病需要紧急手术,他们四处筹款,但仍然不足。

左右为难之际,妻子含着泪,拿出了那块金币,说:“这是我们的命根子,但孩子的生命更重要。”在他们最绝望的时刻,他们不得不用那块价值远超于50块钱的金币去交换了生活的延续。

尽管如此,高明并没有因为这些困境而放弃。他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为家人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演艺是他的信仰,是他的生命。在困境中,他更加珍视那份坚韧与热爱,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换取家人应有的幸福和尊严。

三、

1985年,高明受邀前往北京总政话剧团,协助排演话剧。总政话剧团看中了他的表演潜力,主动将他纳入团队。

总政话剧团是全国顶尖的表演艺术团队,即便是有志之士,也很难加入。对高明而言,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机会。

然而,领导的下一番话语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团队无法解决他家庭的问题。他必须排队等待家人有望调往北京。而这最快也要等上三年。

在这个关键时刻,西安电影制片厂伸出了援手,为高明和他的家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吴天明厂长坚定地表示:“在我们的厂里,夫妻档是最受欢迎的选择。”

这个转机不仅给高明夫妇带来了工作和生活的保障,还使他们能够在事业中再次蓬勃发展。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新开始,高明和他的家人迎来了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很快,高明加入了西影工作室,著名导演黄建新邀请他出演电影《黑炮事件》,他在片中饰演李仁忠,一家矿业公司的经理。这部影片获得了广泛好评。

此后,高明主演了一系列影片,包括《山魂霹雳》、《豺狼入室》、《毒吻》等。在《山魂霹雳》中,高明扮演一名交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与妻子一同在山区修建隧道。后来,高明凭借《山魂霹雳》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

1993年,他在电视剧《擎天柱》中获得第13届中国电视剧最佳男主角“飞天奖”。随后,高明事业蓬勃发展,主演了《川岛芳子》、《派出所的故事》、《横空出世》、《孔繁森》、《誓言无声》等一系列优秀影视作品。

其中,电影《孔繁森》于1995年在西藏阿里拍摄,当地的氧气含量仅为陆地上的三分之一,极度寒冷。高明多次面临生命危险。

剧组一度陷入无人区,车辆被困在一堆石头中,高明和朋友不得不住进一个简陋的招待所,晚上只能靠烧牛粪和羊粪来取暖。

高明曾一度感冒严重,几乎窒息,幸亏及时被送往医院。在《孔繁森》中,有一个场景让高明捂住一位老妇人的腿。老妇人认为这是上天赋予的最高荣誉,不断流泪。高明的情感被感染,他的眼睛也红了。

迄今为止,高明已经参演了200多部影视剧,每年平均出演3到4部。

四、

与璀璨的演艺生涯相比,高明还有一对令人瞩目的儿子和女儿。女儿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后来在北京从事编剧工作,并与朋友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高明的儿子高亮则考入北京公共政治话剧团,主演了多部话剧和影视剧,曾两次获得陆军优秀表演奖。

后来,高明于2002年退休,当时他的两个孩子已经在北京长大,他和妻子也搬到了北京居住。

然而,他回首自己的中年和青年时期,深感自己忙于事业,未能给予孩子们足够的陪伴,这成为了他的遗憾。

在2008年的北京,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市场也繁荣起来。高明此时的演艺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收入稳定。他决定实现一个心愿,那就是让家人住得紧密一些,相互照应。

在一次与妻子的闲谈中,他提出了在同一社区买三套房子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妻子的热烈响应。

他们选择了一栋楼,高明和妻子住在中间的一套,而女儿和儿子则分别住在其隔壁和街对面的房子中。这三套房子就像三颗紧密相连的心,彼此关心,互相温暖。

为了缓解孩子们的经济压力,高明负责支付了他们的婚礼费用,但他并没有直接为孩子们买房,而是让他们承担起每月的房贷。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经济责任感,也可以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家的价值。

高明是一个传统又有些小孩子气的父亲。每天早晨,不论风雨,他都会走到孩子们家的门前,轻轻敲门,然后传来熟悉的“早安”声。

晚上,无论多晚,他都会与孩子们简单交流一下,询问他们的近况。孩子们都是现代都市的忙碌打工人,工作压力大,常常加班到深夜。

为了让家人能更好地团聚,高明夫妇每天都为大家准备丰盛的晚餐,然后通过电话或微信邀请孩子们一起用餐。这成了家中一个温馨的日常。

对于这个家,高明有着深深的情感。对他来说,家不仅仅是一个住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爱的港湾,是他走向成功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许多同事和老朋友都羡慕高明以同层楼购买三套房的方式,以照顾父母。高明因此也备受赞誉,被视为有先见之明的好父亲。

在生活的长河中,高明的演艺事业或许曲折,婚姻也曾坎坷,但退休后,他的家庭生活变得温馨幸福。买下同一楼层的三套房,让他与子女们亲近如初,共享天伦之乐。

高明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一个家庭的真正价值:亲情,关爱,以及在退休之后,依然坚守的责任和爱。

0 阅读:66

娱圈男神

简介:更新内娱男演员的娱乐八卦,惊人言论、恋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