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同台湾省的侯汉廷说的一句话:他说:当中国还很穷很破烂的时候,有人不愿意当中国人,那个叫人性,好像早年的时候,很多人就移民了。但是有人尽管中国很穷很烂,还愿意当中国人的叫勇气,也有人不论中国这个国家是好是坏,是穷是富都愿意当中国人的那叫做骨气。正是因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勇气,才让中国人重新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当旧中国还在战乱与贫困中挣扎时,移民潮的出现确实符合人性的本能选择,晚清时期,东南沿海地狭人稠,再加上战乱频仍,无数破产农民和无业贫民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背井离乡。 从鸦片战争前就开始的“下南洋”浪潮中,早期经商谋生的华人已达150万之多,到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被招募到东南亚的“契约华工”就有约200万人,而1922年至1939年间,仅从厦门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 但就在国家积贫积弱、前途未卜的黑暗岁月里,总有一群人选择逆流而上,用勇气为民族的未来点亮微光。 20世纪60年代,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终止对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帮助,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陷入绝境。 此时已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王淦昌,接到党中央的召唤后毫不犹豫地答应隐姓埋名,放弃深耕多年的研究方向转向核武器研制,一句“我愿以身许国”让他从此从学术圈消失,化身“王京”在戈壁荒漠中扎根。 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金银滩基地,他和年轻人一样忍受高原反应和简陋饮食,亲自动手搅拌有毒的炸药部件,最终在1964年见证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起。 同一时期,大庆油田的工人们正用血肉之躯挑战“贫油国”的标签,铁人王进喜在北京看到公交车背着煤气包行驶时痛哭流涕,觉得这是石油工人的耻辱。 他带领37名队员赶到高寒的萨尔图,用绳子拉、撬杠撬,硬生生把60多吨重的钻机挪到井场,甚至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50吨水保证开钻,那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正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勇气的生动写照。 这些人明明有机会选择更安逸的生活,却偏偏扎根在最艰苦的地方,他们的坚守不是盲目固执,而是相信国家终将崛起的底气。 更让人动容的是那些不论国家贫富贵贱,始终坚守身份的骨气之人,这种深入骨髓的民族认同,成为中国穿越风雨的精神支柱。 上世纪50年代,已在美国功成名就的钱学森想要回国效力,却遭到美国当局的百般阻挠,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甚至放言“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他被扣押文件、非法拘留,经历了长达5年的软禁生活,却始终没有放弃归国的决心,最终在1955年借助中国政府的交涉成功回国,用毕生所学为“两弹一星”事业奠基。 进入新时代,华为的遭遇同样彰显了这种民族骨气,2019年美国发起制裁导致芯片断供,华为的终端业务一度陷入停滞,但这家企业没有选择妥协,反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高达1797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20.8%,过去十年累计投入更是达到1.249万亿元。 从鸿蒙系统连接超7亿台设备,到麒麟芯片历经15年迭代重归市场,华为用真金白银的投入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只能靠自己争取。 其实仔细想想,移民的选择值得理解,毕竟生存是人的本能,但那些选择留下的人,才真正铸就了民族的脊梁。 早年的支边青年和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1700多万人上山下乡,其中851.03万人迁移到边疆省区,他们在荒原上开垦土地、修建工厂,让西部的工业基础从无到有,使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例从1952年的7∶3逐步调整为1978年的6∶4。 如今的中国能在科技、经济、民生等领域全面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把勇气和骨气刻进了骨子里。 那些嘲笑坚守者“傻”的人可能不会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人在贫困时坚守,在危难时挺身而出,在顺境时保持清醒。 就像华为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计成本”,看似是冒险,实则是对民族未来的长远投资;就像脱贫攻坚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他们或许没能获得名利,却让千万人过上了好日子。 从晚清华工的无奈迁徙,到两弹元勋的隐姓埋名;从大庆工人的战天斗地,到华为的自主突围;从支边青年的垦荒拓土,到脱贫干部的扎根基层,中国人的勇气和骨气始终在传承中升华。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我们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能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能实现全面脱贫的奇迹,都离不开那些在不同时代选择坚守的人。 他们用行动证明,民族的骨气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贫困时的不离不弃,是顺境时的居安思危。 正是这种跨越百年的精神力量,让中国从沉沦中崛起,重新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也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
1950年6月10日,吴石将军被执行死刑前,他突然笑着转头,开心的看着朱枫,陈宝
【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