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2018到2020那两年,闻泰花340亿把安世半导体整个买下来,当时好多人都觉得这是“蛇吞象”,担心拿不下这个有60年技术积淀的欧洲巨头。 可谁能想到,当年被质疑的这笔买卖,反倒成了中企在全球产业链博弈中最漂亮的一次战略反击,德国媒体说的 “堪有谋略”,真是一点没夸张! 一般企业收购海外巨头,恨不得立马沿用现成的海外产能躺赚,可闻泰从收购交割那天起就没按常理出牌。 庆功宴都没办,直接派了 20 名核心技术专家直奔荷兰奈梅亨工厂,明着是对接业务,实则在悄悄拆解产线、摸清技术脉络。 那会儿没人看懂这操作,直到后来荷兰政府翻脸,大家才明白闻泰早就把风险算透了 —— 地缘政治这东西说变就变,把产能押在海外就是把脖子伸给别人掐。 接下来的几年里,闻泰在东莞、淮安砸重金建超级工厂,这魄力可不是一般企业能有的。 2022 年东莞基地一投产,年产能就达到 300 亿颗芯片,足足是荷兰工厂的 3 倍;2023 年淮安基地又跟上,专门盯着新能源车急需的第三代半导体。 到 2024 年,安世全球 72% 的产能都落在了中国,给比亚迪、蔚来这些国内车企供货的周期,从原来的 12 周硬生生压缩到 4 周,效率翻了三倍还多。这哪是简单的产能迁移?分明是把核心命脉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果然,该来的还是来了。2025 年 9 月美国出新规卡脖子,荷兰政府立马跟着动手,用冷战时期的老法律接管安世,解职中方 CEO 张学政,还冻结资产、断了内部系统权限,甚至想靠停工资逼中方妥协。 可他们千算万算,漏算了闻泰早就铺好的后路。这边荷兰刚断系统,中国基地立马切换到备用系统,一点没耽误生产。 那边想卡供应链,却发现闻泰早就把国内供应商对接好了 —— 封装芯片必需的关键材料,中国产能占全球 60% 以上,荷兰工厂断了货根本没法生产,鹿特丹仓库的镓价三天就涨了 42%,欧洲中间商全慌了神。 更让荷兰没想到的是,中国基地不光产能顶上来了,研发能力还反超了。安世以前每年也就申请十几件专利,被闻泰收购后,2023 年新申请 95 件,2024 年直接冲到 110 件,比过去好几年的总和还多。 120 名核心研发人员全拿到了珠海户口,带着 127 项专利迁回国内,很快就推出了国产 SiC 模块。这东西可是新能源车的宝贝,能耗低、功率大,以前全靠进口,现在中国自己能造了,一下子就把荷兰研发中心的风头全盖了过去。 更狠的是,闻泰直接断了荷兰那边的研发资金 —— 安世 2024 年研发投入涨到 2.84 亿欧元,但钱全投在了中国基地,荷兰中心没了资金支持,别说搞新技术,连维持运转都难。 这下轮到欧盟车企扛不住了。安世本来就是欧洲车企的核心芯片供应商,现在 72% 的产能在中国,中国一实施出口管制,欧洲车企立马陷入断供危机。 奥迪德国工厂产量跌了 15%,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减产 30%,宝马慕尼黑的交付周期从 4 周拖到 12 周,还有 12 家零部件企业直接停产,20 万个岗位都悬了。 欧盟汽车制造商协会急得跳脚,库存只够撑几周,重新认证新供应商却要数月,这损失谁也扛不起。 想想当年那 340 亿的质疑声,再看现在的局面,真让人解气。闻泰这步棋走得太妙了,表面是 “蛇吞象”,实则是精准布局。 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依赖荷兰,而是一边稳住欧洲业务,一边把产能、技术、供应链全往国内搬,等到对方翻脸时,早就有了还手之力。 安世现在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实现 “零负债” 运行,市场份额还从 8.9% 涨到 9.7%,这成绩可比被收购前强太多了。 荷兰政府以为靠政治手段能拿捏住芯片产业,却忘了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只能代工的年代了。从产能到材料,从研发到市场,我们已经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站稳了脚。 闻泰的这场博弈,说白了就是给所有想卡中国脖子的国家上了一课:中国企业早就学会了未雨绸缪,想靠施压占便宜? 根本行不通。那些曾经嘲笑 “蛇吞象” 的人,如今也该明白,这不是鲁莽,而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越来越有底气的实力宣言。
死不悔改,中荷还是没谈拢,荷兰拒绝归还治理权,输家60天内诞生荷兰经济大臣刚
【141评论】【1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