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12月23日)报道:“荷兰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的争议持续延烧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23 20:30:51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12月23日)报道:“荷兰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的争议持续延烧之际,知情人士透露,在中国子公司被禁止出口部分零部件、公司一度暂停所有出货后,子公司已恢复向中国经销商供应半导体。” 谁能想到,一家中国子公司给国内经销商供货,这种再寻常不过的商业行为,会被荷兰政府搅得鸡犬不宁?以“国家安全”为幌子,荷兰政府此前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罢免中国籍CEO,甚至试图干涉中国子公司的正常运营,这哪里是所谓的“合规审查”,分明是明火执仗的越界干预。 明眼人都清楚,这背后少不了外部势力的施压,可荷兰政府偏偏要包装成“独立决策”,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真能骗过全世界?安世半导体可不是普通企业,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器件领域的领军者,它在车规级ESD保护器件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电动车的车窗、车灯、电控系统等关键部位都离不开它的产品。 更关键的是,全球约70%的安世芯片封装任务都由东莞工厂承担,这里才是企业真正的产业命脉。荷兰政府以为控制了总部就能掐住咽喉,未免太天真了些。 他们的干预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安世东莞工厂一度限制出货,甚至计划实施“上四休三”工作制,全球供应链瞬间绷紧。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急得跳脚,直言新供应商认证和产能提升需要数月,而当前芯片库存通常只够维持几周。 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一辆电动车要用两百多颗安世芯片,全部替换成本得涨一百五十欧元,最终还得消费者买单。德国车企更是联名警告可能面临停产危机,压力像潮水般涌向荷兰政府,这才轮到他们急着给中国商务部打电话求沟通。 这出闹剧里,最讽刺的莫过于荷兰政府的双重标准。此前他们还辩解对技术投资的审查“一视同仁”,可这次对安世的干预,早已超出常规审查范畴,变成了对中资合法权益的公然侵犯。 安世半导体本就是中资合法收购的企业,多年来合规经营,2024年还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如今却落得被强行接管的下场,这样的“待客之道”,谁还敢放心在荷兰投资? 中国子公司的恢复供货,堪称对这场无理干预的漂亮反击。更值得关注的是,恢复供货的同时,安世中国还立下新规:所有交易不再使用美元,一律改用人民币结算。 这可不是简单的结算货币变更,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习惯美元结算的今天,这步棋等于在财务上实现了真正的“经济独立”,彻底摆脱了被外部势力通过货币工具拿捏的可能。 此前中国子公司还专门发函表态,强调自身是扎根中国的实体,有权拒绝未经中国法律认可的总部指令,薪资由本地独立发放,这两记重拳下来,既稳住了人心,更夺回了运营主动权。 荷兰政府该好好算算这笔账了。中国是荷兰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超1200亿欧元,鹿特丹港处理着近三成中欧海运货物,双方早已你中有我。 安世事件中,荷兰看似占了“接管企业”的便宜,实则砸了自己的招牌。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早已定型,中国握着八成的芯片封装测试产能,这个环节谁也绕不开。荷兰非要逆全球化而行,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安世半导体本就是全球化的完美产物:源自欧洲,被中资收购,产能在中国,客户遍布全球。荷兰政府的人为设障,本质上是对全球产业链安全的直接冲击。 功率半导体虽属基础领域,却是工业、汽车电子等数万亿级下游产业的命脉,一旦供应真的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如今恢复供货的反转,恰恰证明了产业规律不可违,任何试图靠强权打破平衡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力量纠正。 这场博弈也给所有企业和国家提了个醒:在全球化时代,产业主权从来不是靠强权争夺,而是靠核心产能和合规经营立足。中国子公司能快速恢复供货,底气就来自扎根本土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 荷兰若执迷不悟,继续肆意妄为,只会失去更多企业的信任,在全球贸易格局中越走越窄。安世中国恢复供货的消息,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真相:谁在维护秩序,谁在破坏规则,一目了然。 荷兰政府与其继续纠结如何“掌控局面”,不如早点拿出诚意,遵守契约精神,保护中资合法权益。毕竟,在全球化的棋局里,搞单边主义的人,从来都是输家。

0 阅读:1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