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现在估计挺后悔的,后悔什么?她后悔的不是加入国民党,也不是竞选主席时缴纳的那笔高额保证金,而是发现自己变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渐渐远离了最初两岸统一的初心。 早年间的郑丽文可不是现在这样,那时候她心里装的是实实在在的两岸统一,说起“台独”那是毫不留情地痛批,直言那些高喊“台独”的人全是假的、骗人的,还把“台独”分成“理念性”和“工具性”两种,戳破民进党头面人物拿“台独”当工具忽悠选民、捞取高官厚禄的真面目。 那时候的她,立场鲜明得很,知道两岸同属一家,只有走向统一才能有真正的未来,这种对统一的执着,是她最初在政坛上让人眼前一亮的根本。 后来她从民进党退党,经连战等人介绍加入国民党,很多人都觉得她是带着对统一的坚定信念来的,认为她能在国民党里扛起“反独促统”的大旗,毕竟她自己也说过,要坚定追寻两岸和平的基业,促进民族复兴,这些话当时听着都让人觉得她是真的把两岸统一当成了自己的政治初心。 可谁能想到,走着走着她就偏了方向,慢慢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这一切得从她在政坛上一步步往上走说起,尤其是参与国民党主席选举、最终坐上主席位置之后,这种变化就更明显了。 竞选主席的时候,她要拉拢党内不同派系的人,还要争取岛内政坛上其他力量的支持,比如组建“党外在野大联盟”,把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人都拉进来,这里面难免有不少只想着“维持现状”的人。 为了把这些人凝聚到一起,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强调两岸统一,只能把调子放低,开始大谈“两岸和平对话”“保护台湾民主”,把“维持现状”包装成“凝聚主流民意”的选择,慢慢就把“统一”这个核心给淡忘了。 坐上国民党主席位置后,这种变化就更藏不住了。按说国民党的历史脉络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根本,从达成“九二共识”到推动两岸交流,都是围绕着最终统一这个目标来的。 可郑丽文当主席后,更多时候只提“两岸和平稳定”“两岸经济合作”,却很少再提“统一”这两个字,哪怕提到民族复兴,也只是点到为止,不敢和两岸统一紧密联系起来。 她还说台湾要“不让自身成为麻烦制造者、不成为地缘政治牺牲品”,听着像是为台湾好,实际上就是在“维持现状”的圈子里打转,怕一提统一就得罪岛内外那些不想看到统一的势力。 为了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她还要花大量精力弥合党内分歧,郝龙斌阵营的微妙态度、朱立伦交接时的表面和谐,都让她不敢轻易触碰“统一”这个敏感话题,生怕激化党内矛盾。 毕竟国民党里也有不少人抱着“维持现状”的想法,觉得只要不闹“台独”、能和大陆保持表面交流就行,没必要真的推进统一。 郑丽文为了拉拢这些人,只能顺着他们的意思,把自己包装成“维持现状”的代言人,慢慢把最初的初心丢到了一边。 更明显的是,面对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和“台独”行径,她虽然也会批评,但批评的重点大多放在“破坏和平”“政治操弄”上,很少从“违背统一大势”的角度去反击。 她组建司法正义律师团,更多是为了保护国民党党员不被民进党政治迫害,却没想着借这些机会向民众传递统一的重要性。 在政见发表会上,她强调“拼和平”“拼经济”“两岸经济大市场”,这些虽然没错,但都成了她回避“统一”的借口,让人感觉她眼里只有岛内的政党博弈,忘了国民党推动两岸统一的历史使命。 她肯定也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过去,当年痛批“台独”的坚定,对两岸统一的热切期盼,和现在满口“维持现状”的自己对比,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她加入国民党的时候,应该是想借着这个有“反独促统”传统的政党,为统一做些实事,可如今却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这和她最初的想法差得太远了。 竞选主席时交的保证金再多,好歹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平台做实事,可现在平台到手了,初心却没了,这才是最让她后悔的。 看着两岸关系因为“维持现状”的心态陷入停滞,民进党还在不断搞“台独”小动作,外部势力也趁机插手台海事务,她心里肯定清楚,“维持现状”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推进统一才能真正保障台海和平。 可她已经被“维持现状”的标签捆住了手脚,想回头都难,毕竟党内的妥协、外部的压力,还有自己为了权力做出的让步,都让她离最初的初心越来越远。 这种明明知道错了却回不去的滋味,比损失多少钱、加入哪个政党的选择都让人难受,这才是她最该后悔的地方。
